北京上下班距離平均15.8公裏,上海市民達到30.2公裏;雖然北京有超過10%的人駕駛私人汽車上下班;但上下班平均時速卻只有13.2公裏/小時。而上海人雖然上下班距離遠,效率卻最高,平均達20.7公裏/小時。北京交通擁堵狀況由此可見壹斑。
從日常出行乘車次數來看,雖然北京人日常活動範圍並不廣,僅有7.8公裏,但北京人乘車次數最多,每周多達13.14次,壹方面反映了北京市民使用機動交通工具頻率高,交通便利,交通工具種類多,換乘方便;另壹方面則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特點:活動區域小,但活動頻繁。
相關資料分析也進壹步顯示,北京交通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1,城市發展與城市交通建設不協調,中心區城市功能過度聚集和土地的超強度開發導致人口與就業崗位的高度集中,由此也帶來了交通出行的高度集中;2,公***客運交通系統基礎薄弱,難以應對小汽車交通的強勁挑戰,北京目前尚處於交通機動化進程的初期,但小汽車在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使用率卻高於發達國家壹些大城市的水平,是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的首要因素;3,城市道路交通網絡不完善,缺乏南北主幹道,支網絡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上海——治理有方、仍需努力
上海市民上下班遠,達到30.2公裏,但效率卻最高,平均達20.7公裏/小時,是上下班效率最高的城市。
相關分析顯示,上海有三大法寶應對交通擁擠:壹方面,市政府明確提出 “三個確保”目標,即確保老百姓正常出行,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確保不出現大面積、長時間擁堵現象。另壹方面,上海持續大規模建設道路設施,基本完成了由內外環線間“環線”+“射線”狀、內環線內“網格”狀構成的路網形態布局。此外,上海市采用機動車牌照拍賣制度,嚴格控制全市小汽車總量,對於緩解城市交通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雖然上海的交通狀況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依然存在很多現實和潛在的問題。相對於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盡管每千人汽車保有量仍較低,但中心區卻普遍出現了行車擁堵的現象。上海交通擁堵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快速增長產生新的交通需求,人口向外圍區轉移產生長距離的向心出行;道路整體供應水平仍比較低,各等級的道路網密度均遠小於國標規定的下限值,尤其是次幹路網密度不足國標值的壹半;交通需求增長過快,私用小汽車的增長使道路交通需求增長加快;公***交通服務薄弱,軌道交通沒有形成網絡,公***交通承擔客流比重較低,慢行交通仍占主導;交通管理系統性不強,交通相關部門配合不夠,缺乏長效的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水平仍較低,市民交通守法意識不強、交通素質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