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項羽在歷史中是什麽樣的人對他的評價又有哪些

項羽在歷史中是什麽樣的人對他的評價又有哪些

 項羽給我人的第壹反應就是勇者無可匹敵,大部分人對項羽的印象是這樣的,對於項羽又還有其他什麽看法呢?以下是我給大家搜集的對於項羽的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項羽個人評價1

 他能夠封賞自己最討厭的人,也能夠放棄自己最喜歡的人,理性是他靈魂裏的中堅力量,這是韓信明知項羽更加“勇悍仁強”仍然跟著他的緣故。

 韓信用八個字評價項羽:“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好理解。婦人之仁,韓信這樣解釋:“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但等到要給有功者封爵時,項羽又極其小氣,印章在手裏都快磨出包漿了,也舍不得給人家。

 加了定語“仁”和“勇”已經失去本意。項羽願意對眼前人示好,但懷王與韓信都說他“所過無不殘滅者”;劉邦不太照顧別人的面子,卻尊重別人的利益,更不做無謂的濫殺。

 劉邦之於項羽的勝利,是理性之於非理性的勝利,智慧之於反智的勝利。反智的光芒能夠輝耀於壹時,爆發驚人的能量,但終究只是壹時勝利,經不起天長日久的檢驗。

 在壹個個關鍵節點上,項羽落入劉邦的話語陷阱;垓下之戰,他主動接受來自於韓信的暗示;最後壹場打鬥,項羽未嘗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裏已經認了輸,以壹當百,也不過是壹場精彩的謝幕表演。他兵敗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隕滅。這世上,拼到最後,還是拼腦子。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贊揚;壹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壹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麽項羽當年為什麽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壹死了之。

  項羽個人評價2

 還有壹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壹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卷土重來,重新進行壹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壹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壹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壹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壹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壹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壹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還有壹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余無壹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

 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項羽個人評價3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

 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壹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贊揚。

 壹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

 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壹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麽項羽當年為什麽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項羽個人評價4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

 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

  項羽個人評價5

 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壹死了之。

 還有壹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壹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

 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卷土重來,重新進行壹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壹個太平世界。

1. 項羽的評價有哪些

2. 歷史小故事 西楚霸王

3. 楚漢相爭歷史回顧:項羽為什麽失敗

4. 《史記》中歷史人物項羽本紀

5. 古代人物歷史小論文

6. 小學三年級日記我喜歡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