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師卷的前半卷是《剩山圖》。
剩山圖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被燒成兩段的前半卷,篇幅比較小,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無用師卷則是後半卷,篇幅較長,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均是各自獨立畫軸,其中剩山圖在明朝時期曾經進行過重新裝裱,邊緣火燒痕跡被剪裁掉了,所以略窄。
無用師卷的畫作部分則已經被題跋、著錄等後世添加包圍在卷軸中部。因此在同壹個展櫃中展出時,如果觀眾細看可以發現,兩幅作品的色澤等方面會有差別。
無用師卷和剩山圖描繪的是黃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壹帶的山川景致。畫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岡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
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錯組合。黃公望江南虞山、富春壹帶的山水為題材,畫山喜用披麻皴兼用解索皴,筆法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筆墨濃淡幹濕交錯,勾皴及點染交替,這是對宋人筆墨技法的壹大突破。
他的皴擦長披大抹,虛實相生,土石相間,礬頭累累,靈活生動地表現了江南山巒質地松軟、煙霧迷蒙的特點。
作者簡介
鄭樗,字無用,號散木,盱江人。作古隸初學孫叔敖碑,壹時稱善。後乃流入宋季陋習,無足觀者。《書史會要》。
樗chū,《辭海》上解釋“植物名。即臭椿”,“樗材,猶言無用之材”。由此可知,鄭樗取字無用,又自號散木,名、字、號所表達意義是統壹的,其出典均來自道家莊子。
鄭樗為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師弟。黃公望在其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題跋上面寫道“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其中的“無用師”就是指鄭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