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哈爾濱的名街

哈爾濱的名街

哈爾濱十大名街名巷

1、百年老巷--褲襠街

壹條街,便是壹段歷史,而天壹街究竟埋藏著多少興亡之事,只有妳親手叩壹叩這條街歷史之門才會知道。原來,天壹街舊稱褲襠街,當屬哈爾濱最古老的街道之壹,因為這裏是哈爾濱漁村的發源地。早在200多年以前,這壹帶水泊、沼澤、小河縱橫交錯,草木繁盛,禽獸麋集,是壹塊沈睡的寶地。自乾隆年間(1736-1795)以來,這裏始有人開設網場,捕魚貢鮮。據檔案記載,1870年有哈爾濱村民許成謨在此開設當鋪。由此推之,褲襠街在1870年左右形成是可信的,但這壹名稱正式出現於何時,還沒有見到確切的記載,但最遲不過1898年。

褲襠街,顧名思義,這條街是"人"字形,壹些當鋪、小店就在"人"字形兩撇的交叉點上。這條街由太古街到褲襠街開始分道,壹條通往道外邊的渡口,壹條通往道裏的兆麟公園(原有三五漁棚)、九站(原有哨卡壹座),這便是褲襠街的由來。

在1898年之前,在今霽虹橋的高岸上,夏季並無直通道裏、道外江邊的小路,只能沿大直街方向順崗行至哈爾濱遊樂園,左拐太古街進入哈爾濱村的褲襠街,再去道裏江邊。

褲襠街兩側居民多為山東人,打魚、跑船、行商、種地。為加強同鄉情誼,互濟有無,聚居在這壹帶山東同鄉正式建立山東會館,傅巨川為首任會長,為山東同鄉謀了許多福利。所以褲襠街兩側山東文化最為濃烈;五行八門,三教九流,不壹而足。最具山東特色的小戲館、說書館、茶館、酒館布滿街巷,更顯壹派繁榮之景象。

1933年,因"褲襠"二字不雅,改稱天壹街。如今,天壹街早已從市區地圖上消失,但山東人的創業精神,山東人的功績將會永存。

2、石頭馬路--地段街

哈爾濱的石頭馬路出名,曾給多少詩人和文學家帶來創作的靈感。有壹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來哈,原想著哈爾濱比北京塵土要多些,哪知道適得其反。朱自清不無驚訝地說:"這裏的路都用石塊築成,在街上走從好些方面看,確是比北京舒服多了"。其實,在1898年之前,哈爾濱只有幾條鄉間小路,其中壹條從香坊田家燒鍋經馬家溝河到達南崗,雖說冬季可直達道裏江邊,但壹到夏季卻無法直達。那個年月,壹天也不會有幾個行人,所謂有些路也只不過是草叢中踏出壹條痕跡罷了。

1898年由於中東鐵路的修建,工程局總部設在香坊的田家燒鍋,而大批鐵路建築器材卻堆卸在道裏區九站壹帶,為了溝通道裏與南崗、香坊之間的交通,工程局首先在松花江邊與南崗之間修築壹條石頭馬路,於1899年建成,當時本無路亦無名,只因鐵路工程局第九施工段駐紮在此,故俄人稱之為"地段街"。

這條路修建極為艱苦,這壹帶地勢低窪泥濘。人們只好先用樹幹、樹枝墊底,再用長滿青草的地皮、沙土堆高,最後用小塊石鋪砌,以免夏季翻漿。所以,它是哈爾濱有史以來的第壹條石砌馬路,就是在整個東北,也是獨領風騷。

1915年5月,俄國貴族出身的鐵路工程師、中東鐵路管理局副局長希爾科夫升任俄國黑海鐵路公司總辦。在離任前夕,"哈爾濱市董事會"授予希爾科夫哈爾濱市的"榮譽公民"稱號,並因此人曾是第九段的段長,故把"地段街"改稱"希爾科夫王爵街",俗稱"王爺街"。1926年後,中國地方政府收回哈爾濱市政管理權,取消了"王爺街",仍稱地段街。

在這條街上,曾先後設有黑龍江省鐵路交涉局、華俄學塾(今市大法廳斜對過)、俄國紅十字醫院(今市兒童醫院)、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分行(今省美術展覽館),以及日本金城商會和北滿制油株式會社等十幾家工商企業。解放以後,地段街進行了多次修建,並在石頭路面上鋪成了柏油馬路,如今早已成為道裏區壹條繁華的商業街。

3、昔日沼澤--新陽路

"偏臉子"這個名稱對那些上了年紀的哈爾濱人是多麽熟悉啊,而現在卻無人提及了。原來,偏臉子位於經緯街偏南新陽路兩側,該地的街道都以"安"字命名,安國街、安定街、安順街、安良街等***有20多條。這些"安"字頭的街道除安德街和安隆街外,其余所有的街巷都偏斜,故將這壹地區稱"偏臉子"。

最初的"偏臉子"是壹片沼澤地,蘆葦叢生,野鴨成群,狐獾出沒,蚊蠅滋生。1917年俄國"十年革命"爆發後,大批俄人由赤塔、海蘭泡、海參崴逃亡來哈,哈爾濱俄人自治會在這裏建立了收容所。1918年俄人著手開發這壹地區,建立了"納哈羅夫卡村"。所以也有人說,這裏偏僻荒涼,故稱"偏臉子"。

"納哈羅夫卡",由俄語"納哈勒"壹詞演變而來,意為懶漢無恥之徒。納哈羅夫卡村,壹些房屋雜亂地建在高地上,根本無路可走,人們借橋通行。由於傾倒大量的垃圾和殘土,才漸漸形成了街道的輪廓。這些街道大多以俄國城市及人名來命名,如安心街(塞瓦斯托伯爾斯卡雅)、安化街(特維爾斯卡雅)、安平街(華沙街)、安固街(科洛列夫斯卡雅)等。1932年哈爾濱發大水,水退之後,日偽即開始籌建貫穿偏臉子的大馬路,1933年開工。為實現日本帝國主義長期霸占東三省的美夢,便以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命名這條路——大同路。

最初的大同路,是由兩條用方石鋪成的馬路組成的,它東起自現在的新陽廣場,西至現在的康安路。每條馬路路面寬約4米,兩條馬路中間是寬闊平坦的土臺,兩邊種植著楊樹,人行道是由方形水泥板鋪成的,靠近路邊也種植著楊樹。

解放後,大同路去掉屈辱的名字,改為新舊路。它經過兩次改建,第壹次為1958年,這兩條馬路中間的土臺上開出壹條路;第二次為1976年,拓寬了中間道,兩邊自行車道也向外拓寬,並鋪柏油路面,新陽路面貌壹新,成為哈爾濱同三肇、黑河、大慶、同江等北部邊陲聯接的紐帶。

4、涇渭分明--國境街

國境街就是今承德街。原來,1898年,由於中東鐵路在哈爾濱的修建,將香坊、南崗、道裏劃為鐵路租界,所謂"哈爾濱鐵路城"及其美譽"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僅限於此區。而將傅家店、田家燒鍋圈出,是"哈爾濱鐵路城"的城外鄉村。

當時,哈爾濱鐵路城與城外傅家店的分界線為現在道外區承德街東側市房,位於道外區中南部,南起南崗區陡岸,北至景陽街中段,全長1.7公裏,車行道寬15米,此街北端開闊,稱承德廣場。用現在的話說,國境街以西是"特區",是"國中之國"。1903年,中東鐵路管理局組織"城市公***事業管理委員會",1907年中東鐵路管理局將道裏、南崗大部分劃為市區,成立"哈爾濱自治市"。這部分土地開發、市政建設、工商管理均歸俄人市議會治理,而中國地方當局無權管理。同樣,中東鐵路管理局無權在"國境街"以東的傅家店行使權力。

國境街以東,在1898年之前,原本是只有十幾戶的壹個小漁村,直到1906年之前還僅僅是毗鄰"哈爾濱鐵路城"的壹個小集鎮。1907年設濱江廳,是為濱江縣城之始,1913年改廳為縣,1929年設濱江市。實際上,濱江縣城是"哈爾濱鐵路城"的衛星城,是兩個性質不同、各自獨立的城市發展體,後來如同旅順、大連壹樣合二為壹,形成壹個面積、人口(加上原歸黑龍江省管轄的馬家船口市)更為廣大的城市。

正因為如此,在本世紀壹二十年代俄人與華人以"國境街"為界各設警署,分別治理,得有"國境街"的由來。1926年,中國地方當局收回"哈爾濱自治市"的管理權,才改"國境街"為承德街。

1933年7月1日,濱江市(即傅家甸)正式並人哈爾濱市(即道裏、南崗),直到這裏,"國境街"(承德街)作為兩市之間的劃界作用才得以最後喪失。與此同時,松浦市(即江北)、東省特區附屬地(即香坑、顧鄉)也並人哈爾濱市,合四為壹成立了哈爾濱特別市。

5、燒酒飄香--安埠大街

香坊區最古老的街道,當屬1895年形成的安埠大街。這條街道的形成起因,還要從著名的田家燒鍋說起。

有關哈爾濱早期的歷史資料很少,但卻不乏田家燒鍋的記載。相傳大約在1805年左右,山東黃縣的田保輝兄弟6人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帶領下,輾轉來到哈爾濱。按當時清朝的規定,漢人不得任意開荒。於是,田姓便認住在阿城的壹戶旗人為房東,開荒種地,並積年有成,開設了第壹家燒鍋。香坊水質好,釀酒有奇香,田家兄弟待客又和善,遂使田家燒鍋遠近聞名。當時路經哈爾濱的人,不喝壹口田家燒鍋酒,算是不到哈爾濱啊!

在田家燒鍋正門口,買酒的人多,自然走出了壹條"酒路"。據實地測量,田家燒鍋位於安埠大街中部北側,東西為410米,南北為182米,接近8坰地,高墻深院,並有角樓。1898年6月9日,中東鐵路工程局初登哈爾濱便進駐因土匪騷擾停業的田家燒鍋,致使門前這條街更加熱鬧起來,如此算來,這是哈爾濱的第壹條"洋街"呢!

1900年義和團興起,義和團勇土將田家燒鍋奪回並與俄軍展開戰鬥。8月2日,駐守在田家燒鍋的義和團勇士終因寡不敵眾,田家燒鍋被俄軍炮火摧毀。1901年,在安埠大街舊址重修聚源燒鍋。按理說1895年形成的這條街應叫"燒鍋街",但為什麽取名安埠大街呢?原來,正由於義和團被平定後,此街漸成集貿中心,故取名"安埠",即有"安定"之意。最初在這條街上,有三聚永、洪發合、永升魁、永聚恒、天增典等雜貨店。由於當時田家燒鍋被鐵路租界圈出,所以以安埠大街、紅旗大街、通天街、油坊街之內為埠區,四周築墻挖壕,並設四門,安埠大街兩頭分設東門和西門,直到1939年才拆門、填溝、平壕。

最初,這條街是泥土路,1948年拓寬,改鋪柏油路,今西起紅旗大街,東止通天街,全長5000米,寬15米,成為香坊區壹條主要商業街道。

6、龍脊龍背--大直街

南崗,猶如壹條巨龍,千百年來靜臥在洶湧的松花江之濱。現在的道裏和道外,原先都是松花江的故河道,南崗則是松花江南岸的壹級階地,海拔在150米左右,是壹塊興城建都的理想之地,但在傳統的封建經濟中卻顯示不出地理的優越。

1898年,俄國工程技術人員初登哈爾濱,即看中了這塊臨江背崗的"風水寶地"。1899年,鐵路工程局首先對南崗進行了重點街道規劃,其範圍北至鐵路街,南到馬家溝河,大直街橫貫南崗區的中心,筆直而寬闊,被稱作"大直街"。

由於對南崗街道的規劃是在城市未形成之前,又是在俄國彼得堡,根據南崗的丘陵地勢經高級工程設計人員規劃完成後,拿到哈爾濱按圖紙施工的,所以街道暢通,布局合理,十分有利於城市的快速發展。

在大直街兩側主要是兩類建築,壹類是刺破青天的高層建築,如聖·尼古拉大教堂(俗稱喇嘛臺)、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今哈鐵路局)、哈爾濱商務學校(今哈工大圖書館)、哈爾濱莫斯科,商場(今省博物館)、中東鐵路俱樂部(今哈鐵路文化宮)、秋林公司等;另壹類是掩映在榆樹叢中庭院式高級住宅和單元式普通員工住宅,它們主要分布在花園街、夾樹街和民益街兩側。大直街宛如"子午線"將這座"東方小巴黎"壹分為二,壹半臨江,壹半著陸,演繹著都市生活的五彩繽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後,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更改了壹些街名,如中央大街改稱防修大街,地段街改稱反帝街,大直街亦改稱為"東方紅大街"。1976年,又恢復"大直街"原名。

7、歷史在這裏聚焦-紅軍街

丁字形的中東鐵路的交叉點就在站前廣場。1899年10月,在現在的哈爾濱火車站行李房處(分岔)設立車站,這就是現在的哈爾濱火車站,當時的站舍十分簡陋,臨時搭起壹座小房子,作為站長辦公室、電報室和行車人員休息室。與此同時,在車站街的另壹端,聖·尼古拉大教堂(俗稱喇嘛臺)也落成了。由於喇嘛臺廣場是全市的制高點,又是車站街與大直街主幹道的交匯處,聖·尼古拉大教堂則成為全市的視線焦點,充分體現了歐洲傳統的城市規劃以教堂為中心的手法。在很長時期內,喇嘛臺廣場的聖·尼古拉大教堂成為"東方莫斯科"的象征和哈爾濱城市的標誌。

短短的車站街,卻演繹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1909年10月26日清晨,壹位韓國青年頭戴鴨舌帽,在車站街附近徘徊,當壹個黃臉白髯、十分矜傲的小老頭走出火車廂,突然三聲槍響,這個小老頭應聲倒地。此刻,壹條特大驚人的新聞從哈爾濱迅速傳遍全世界:"韓國義士安重根在哈爾濱站擊斃日本帝國元老大臣伊藤博文"。

在靠近車站左側最前方那座反映歐洲新藝術思潮的俄式建築,現在是哈鐵招待所,當年是俄國"軍官克路市(俱樂部)",老百姓稱其為"戈比旦樂園",是尋歡作樂的休閑場所。日俄戰爭又臨時辟為傷兵醫院,變成了痛苦呻吟之地。後壹度改為俄國總領事館。日偽時期變成接待軍政要員的大和旅館。其不尋常之處是,沙俄財政與交通大臣維特伯爵,以及日本關東軍參謀長小礬國昭、憲兵司令東條英機、偽產業部次長岸信介都曾於此下榻。

再向前幾步,壹座猶存歐洲古典文藝復興風韻的小樓,現在那精巧的門旁掛著"黑龍江省工商聯"長牌,當年卻是赫赫有名的華俄道勝銀行。再往前,是英國領事館(省教委大樓旁),飄揚著藍色十字旗幟。再往前是南崗體育場,日偽時是日本神杜,供奉天照大神、神武天皇。

車站大街的右側,從上往下,頭壹座是巴洛克式建築,現在的博物館,當年是莫斯科商場。往下坡,現在的哈鐵俱樂部,當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日本憲兵隊。再往下,是大日本帝國總領事館(現哈鐵公安局)。最坡下的壹座大樓,便是俄國的稅捐局。1945年,蘇聯紅軍來了。過後便留下了"紅軍街"這條街名。

8、青史照長街--兆麟街

19世紀末,中東鐵路工程局為了解決哈爾濱機務段供水塔的水源,在街北臨江處,修建了鐵路水源地,這條街取名水道街。民國時期,在水道上鋪著長方塊的花崗石。

在這條街上,修建了哈埠第壹座市場--道裏區八雜市,有236家店鋪,是當時哈埠最大的壹座"超級市場",買賣甚為興隆。1923年,在這條街上建立了壹座哈爾濱廣益中學,後改稱東省特區第壹中學,今為哈爾濱第壹中學。二十年代末,英商匯豐銀行在靠近水道街的南端,修建了壹座哈爾濱匯豐銀行分行的辦公大樓(今哈爾濱市教育局處)。三十年代初,第壹中學斜對面,修建了當時道裏區最大的飯店之壹--宴賓樓飯店。

從那時起,在水道街兩側,以宴賓樓飯店為準,壹直往北,至江沿公園(今兆麟公園)止,相繼用了5年的時間,先後修建了3層或4層的樓房多棟。樓下均開設了店鋪,樓上均為住家戶。三十年代末,在靠近水道街北頭,日本建起壹座中等學校,名叫"大道館"學院(今省歌舞劇院處)。1940年,在水道街中部,修建了壹座影劇院--哈爾濱會館(今哈爾濱話劇院處),水道街初具規模,逐漸繁華起來。

1946年春,由李兆麟將軍創辦的領導的中蘇友好協會,就設在這條街上的壹座小樓內(今哈爾濱市委辦公樓處)。3月9日,水道街9號二樓,壹場蓄謀已久的政治謀殺在這裏得手,李兆麟將軍壯烈的死在國民黨特務的刀下。3月15日,隆重的喪禮之後,水道街正式命名為兆麟街,道裏公園改為兆麟公園,井在李兆麟將軍的遇難處懸掛壹塊"民族英雄李兆麟將軍遇害地"匾額,以資紀念。

9、滄桑巨變--中山路

今日中山路,橫跨南崗、動力、香坊三區,高層建築群如重巒疊嶂,使寬闊平坦的中山路顯得更加凝重雄偉,氣勢磅礴。然而,在100年前,中山路原是田家燒鍋通向南崗的鄉間無名小路,大約於1890年左右形成。那時路兩側多為荒草野地,兩端近村處種著高梁、玉米,間有罌粟,壹派草莽初辟的景象。路上偶有行人,也是腰紮草繩,頭盤長辮的鄉野農夫。

1898年6月9日,壹艘汽船的長笛打破了這條鄉間小路的寧靜.壹隊騎著馬馱著器材的"洋人"出現在這條小路上,在路的盡頭田家燒鍋安設了修築鐵路的大本營。為盡快溝通香坊與南崗的交通,中東鐵路工程局首先拓寬鋪墊了這條路。中國人習慣稱通道大街,俄文原名:老哈爾濱公路(香坊大路)。那時的中山路,給人的第壹印象是僻靜和粗放。從原喇嘛臺到現在省政府壹段,路面是用大石塊鋪成的,再往南至香坊則是土路。沿路兩側是壹抱多粗的大桷樹,枝葉參天,綿延數裏,蔚為壯觀。

中山路北段的居民,有許多是俄國人,小小庭院,圍以板墻。房前屋後,幾棵果樹,幾株丁香,夏日傍晚,常飄出悠揚的琴聲,多少有些異國風味。

1921年4月5日,哈爾濱市公議會推舉中東鐵路管理局第壹任局長霍爾瓦特為市"榮譽公民"。同時,便將這條大街命名為"霍爾瓦特大街"。1925年改為陸軍街,1931年日軍入侵改為"土肥園路"(日本人名)。1946年5月18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成立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這條街改為中山路。

從這以後,這條街迅速發展起來。1955年,中山綜合商店開業。1957年哈爾濱市工人文化宮建成,成為中山路的驕傲。和平邨賓館(俗稱107)位於中山路中段,四棟歐式別墅建築和壹幢現代化十層大廈構成高層樓宇與低矮別墅相結合的建築群。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市的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山路沿街高層建築拔地而起,已成為哈爾濱政治經濟的中心和都市風格的象征。

10、洋味十足--中央大街

哈爾濱最富有"洋味"的街道當屬中央大街(舊稱中國大街)。不要說外地人連連稱奇,就是老哈爾濱的人,每每走到這條街上,也會為那些造型別致、風格迥異的建築而陶醉。那些沒有去過莫斯科、巴黎、羅馬、希臘的人,盡可以在這條街上領略這些城市建築的特色。

說是"洋街",當然要有壹段"洋的歷史"。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湧人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而低窪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壹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撥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在狹窄的街道兩旁是陰溝,鋪上木板、鐵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著木橋。走在這大街上的是騾馬駕馭的車子。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由於埠頭區的建立,這裏俄人鋪子也多了起來,牌匾多用俄文,他們經營雜貨、修表等,所以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築,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猶如外國城市壹般。

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頓時顯得華貴起來,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其中道裏秋林分公司、馬叠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也是頗有名氣的。在這條哈爾濱最時髦的街上,俄國的毛皮,英國的呢絨,法國的香水,德國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國的洋油,瑞士的鐘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國幹鮮果品均有出售,不亞於壹個國際商品博覽會。革命家瞿秋白、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對"中國大街"都有精彩的描寫。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現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馬路寬11米,人行道各寬2至6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街道兩側商業、飲食服務網點近200家,形成了門類齊全,服務較為完備的商業眼務中心。特別是近年來,各商家紛紛重新裝飾門面,貼金鑲銀,張燈結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麗堂皇,成為哈爾濱最著名的最富有特色的商業壹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