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的拼音為:yàng或yáng,謚號“煬帝”讀yáng,認識這個字就是從隋煬帝的“煬”開始的。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用簡短的文字高度評價其壹生的。在《謚法》中,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也就是說謚號是“煬”的皇帝都是沈迷酒色,荒廢朝政,昏庸無道的君王。得到這個謚號的皇帝在歷史上也沒有幾個,我們熟知的就是隋煬帝、南齊東昏侯、陳後主、北周齊王宇文憲等,最有名的還是隋煬帝。
煬的基本詞義
煬yàng
〈動〉
(1)(形聲。從火,昜(yáng)聲。本義:烘烤)
(2)同本義[roast]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莊子》
(3)向火(取暖);烤火[warm oneself]
煬,炙燥也。——《說文》
冬則羊裘解劄,短褐不掩形而煬竈口。——《淮南子》
若竈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後之人無從見也。——《戰國策》
(4)炊[cook]。如:煬者(竈下燒火的人);煬器(爐竈)
(5)遮蔽,蒙蔽,擋住[cover]。如:煬沒(湮沒,消失);煬蔽(遮瞞;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