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側切術屬壹種助產手術,往往是在宮頸口開全,胎兒即將娩出時所采取。
初產婦分娩時多用此法助產。凡胎兒不大、會陰彈性較好者,可采取保護會陰的方法。如果會陰較緊,不做會陰側切就將造成嚴重的會陰撕裂;組織脆弱不宜反復承受骨盆底組織撞擊者,均應考慮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會陰側切。壹般多行會陰左側切開,第三產程結束後再逐層縫合,產後3~4天拆線。采取表皮下包埋法則不需拆線。
產婦分娩後,會陰側切傷口的縫合位置、縫線松緊傷口內部有無殘留物及空腔都會影響到傷口的愈合期。另外,產婦能否科學地護理側切傷口的局部也是關鍵性問題。
產婦的體位對側切傷口的愈合有壹定影響。左側切,取左側臥位時,則惡露血可順側切傷口緣流入傷口內,汙血積存,繼發感染,使傷口不能壹期愈合(拆除縫線後傷口即已愈合的為壹期愈合)。因此,左側切應采取右側臥位;右側切應采取左側臥位,使側切傷口永遠處於高位,可避免惡露流入而汙染傷口。
每日應換洗內褲及月經帶,換月經墊前要洗凈雙手。擦大便時,應從前向後擦,避免將糞渣帶入側切傷口內。每次大、小便後要沖洗陰部,以保持側切傷口局部潔凈。
拆除會陰縫線後,側切表面應用95%酒精紗布敷2小時,且每日需用凈水,或1/5000的高錳酸鉀,或呋喃西林液沖洗陰部,以防止致病菌經由拆除縫線的針孔進入會陰體,引起晚期傷口化膿感染。
產婦若在會陰側切拆線後出現傷口局部壹跳壹跳的疼痛、脹痛,或局部紅腫、破潰流膿等異常,應及時到分娩的醫院就診。
有極個別的婦女對縫合會陰傷口的腸線不吸收,分娩後3~4周,自陰道掉出壹段段螺旋狀深綠色腸線。此時,側切傷口已愈合者,不會因腸線的脫落再次開裂。因此,無須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