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第壹種計算方法就是先按照普通年金計算出年金在m期期末的現值,然後再復利折現m期就是遞延年金的現值。
第二種計算方法就是假設前m期也有年金發生,那麽就構成了壹個普通年金,按照m+n期計算出年金現值後再減去假設存在的m期的年金現值就是遞延年金的現值。
第三種計算方法的含義就是先按照普通年金終值的計算方法計算出遞延年金的終值,然後再復利折現到0時點計算出遞延年金的現值。
2.使用歷史數據計算的標準差的分母為什麽是“n-1”?
分析這裏涉及了統計學的壹些知識,如果沒有統計學基礎,會感到非常抽象難以理解(考生不必花費太多的精力琢磨這個問題,只要記住公式就可以了),簡單說明如下:
(n-1)表示的是自由度,這是統計學概念,表示的是分布或差異信息的個數。由於比均值小的數據的誤差絕對值與比均值大的數據的誤差的絕對值是相等的,所以,只要知道了(n-1)個誤差信息,也就知道了第n個誤差信息。
以數據1、2、6為例,均值=(1+2+6)/3=3,其中,“1”與均值的誤差為1-3=-2,“2”與均值的誤差為2-3=-1,“6”與均值的誤差為6-3=3。由於-1和-2的絕對值之和=3=“6”與均值的誤差,所以,實際上只要知道1和2與均值的誤差,就可以知道“6”與均值的誤差,即有用的誤差信息只有兩個。
由於只有(n-1)個誤差信息是有用的,所以,要用(n-1)作為標準差的分母才是真正的平均。
3.放棄現金折扣成本的公式是怎麽推導出來的?應該如何理解?
分析放棄現金折扣成本的含義是,如果放棄現金折扣(即不在折扣期內付款)則要承擔的借款成本。其實,放棄折扣成本的計算就是壹個計算“借款”年利率的問題,(信用期-折扣期)表示的是“實際借款天數”。
舉例說明如下:
假如現金折扣條件是1/10,n/30,應付賬款總額為10000元,則:
如果第10天付款只需付10000×(1-1%)=9900(元);如果第30天付款需要付10000元。
所以,相當於因為使用了這筆款(30-10)=20(天),需要支付10000-9900=100(元)利息,而借款本金是第10天付款的金額9900元,因此,這筆借款的年利率為:
(100/9900)×(360/20)×100%
=(10000×1%)/〔10000×(1-1%)〕×〔360/(30-10)〕×100%
=1%/(1-1%)×〔360/(30-10)〕×100%
即:放棄現金折扣的成本
=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100%
4.為什麽說引起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利潤率提高的投資,不壹定會使整個企業的剩余收益增加?
分析個別投資中心的剩余收益=個別投資中心的利潤-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額×預期的最低投資報酬率=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額×(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利潤率-預期的最低投資報酬率),如果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利潤率低於預期的最低投資報酬率,則提高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利潤率不壹定提高個別投資中心的剩余收益,從而不壹定會使整個企業的剩余收益增加。
舉例說明:假設甲投資中心目前的投資利潤率為4%,投資額為100萬元,預期的最低投資報酬率為10%,則目前的剩余收益=100×(4%-10%)=-6(萬元),假設新項目的投資利潤率為8%,投資額為50萬元,則該投資可以引起甲投資中心的投資利潤率提高,不過增加的剩余收益=50×(8%-10%)=-1(萬元),即導致剩余收益減少1萬元。
5.如何理解采用雙重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的前提是“內部轉移的產品或勞務有外部市場,供應方有剩余生產能力,而且其單位變動成本要低於市價”。
分析雙重價格包括雙重市場價格和雙重轉移價格,如果供應方沒有剩余生產能力,則沒有能力向內部供應產品。
在雙重市場價格中,供應方采用市價,使用方采用最低市價。如果內部轉移的產品或勞務沒有外部市場,則不可能知道其市價和最低市價。
在雙重轉移價格中,供應方按市場價格或議價作為基礎,而使用方按供應方的單位變動成本作為計價的基礎。如果其單位變動成本高於市價,則使用方不可能同意從供應方購貨。
6.為什麽“責任成本都是變動成本”的說法不正確?
分析責任成本法按可控原則把成本歸屬於不同責任中心,不僅可控的變動間接費用要分配給責任中心,可控的固定間接費用也要分配給責任中心,所以責任成本不壹定都是變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