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江學院介紹
九江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國有公辦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辦學歷史可上溯至1901 年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創辦的但福德醫院護士學校,現辦學體制為“省市***建、以市為主”。
學校坐落在長江中下遊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區域,位於廬山之麓、長江之濱、鄱陽湖之畔。名城、名山、名江、名湖造就了九江學院的靈氣,尤其是具有千年歷史、享有“天下書院之首”美譽的白鹿洞書院,更為九江學院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學校占地2850多畝,現有主校區、潯東校區、廬峰校區、南湖校區、八裏湖校區五個校區。2018年,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在主校區東側新建占地約1380 畝的新校區和占地200畝的高端人才公寓。現有校舍面積105萬平方米。下設22個二級學院,1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1 所附屬口腔醫院。2018年招生的本科專業80個,涵蓋了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面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4萬余人。現有國際貿易、凝聚態物理、植物學、材料加工工程、旅遊管理、化學工程與工藝、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中國古代文學、思想政治教育、會計學等省級重點學科,國際經濟與貿易、生物科學等國家級特色專業。
學校堅持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堅持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九江,面向江西,輻射全國,為長江經濟帶、長江中遊城市群、江西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基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學校現有教職工2389人,專任教師1836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省政府特殊津貼12人;入選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4人;入選省“百千萬人才工程”1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教師50人;江西省高校教學名師6人。近年來,學校聘請了128位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兼職和客座教授;聘請楊叔子院士為名譽校長,潘際鑾院士為校學術委員會主任;袁隆平院士、程天民院士和嚴陸光院士等為名譽教授。
學校基礎設施齊全,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信息技術樓、田徑運動場和室內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等分布於各個校區,計算機網絡覆蓋全校,全面實現了教學、科研和辦公管理的網絡化和校園生活壹卡通。圖書館設有1個主館和4個分館,***藏紙質圖書317萬余冊、電子圖書200余萬種,有中外文數據庫108個。建有22 個各級各類實驗教學中心,其中有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9個中央與地方***建基礎實驗室、中央與地方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及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建有廬山實習基地等校內外實習基地285個。現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94億元。
學校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學創新團隊、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等35個國家級、省級“質量工程”項目以及223個國家級、省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十二五”以來,***獲得省級教學成果壹等獎5項、二等獎12 項。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全員育人,積極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深入開展以創新創業、好習慣、國學素養等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教育”。建立了“五三二壹”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抱團創業、集群創業、無縫創業、多樣創業、新式創業等特色,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並榮獲“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示範單位”稱號。註重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精心打造“濂溪講壇”文化品牌,先後邀請國內外 160 多名知名專家學者做客講壇,該講壇獲評“江西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壹等獎”。深入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科技文化節等精品校園文化活動,著力打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品牌,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近年來,在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各類賽事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學校實施特色化發展戰略,堅持文理工醫多學科協調發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打造特色優勢學科集群。依托九江地區廬山、長江、鄱陽湖獨特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深入推進“山江湖”學科建設工程,辦學特色和優勢日益彰顯。2016 年,學校被列為江西省“十三五”期間擬立項建設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積極推進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申報工作;依托“學科聯盟”,與 南昌大學 、 江西財經大學 、贛南師範大學簽訂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協議,從 2016 年起開展“聯合招生、獨立培養”工作,已先後獨立、聯合、合作培養研究生 215 人。
學校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有柬埔寨研究中心、廬山文化研究中心、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中心、長江中遊城市群與昌九壹體發展研究中心、沿江產業開發研究中心、國際農村醫學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與學科發展研究中心等32個科研機構。學校現有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柔性引進了耶魯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和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等多個高端學術團隊。“十二五”以來,學校***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8項;榮獲江西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等獎各3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23項;獲批國家授權專利276項。
學校始終以弘揚傳統文化、服務地方發展為使命,深入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長江中遊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重大戰略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優勢。同時,學校作為國家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高校,積極開展“卓越醫生”和“卓越工程師”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學科技園入園企業近100家,得到了江西省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學校努力承擔文化傳承創新使命,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托以廬山為地標的優秀文化資源構建學科群,形成了以廬山文化研究、陶淵明研究、陳寅恪研究、世界名山研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研究等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團隊,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廬山文化傳承與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獲批江西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創建了江西省高校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先後組織召開世界名山學術研討會、長江公***外交高峰論壇、鄱陽湖高層論壇、陶淵明國際學術研討會、陳寅恪學術研討會和農村醫學教育國際研討會等高水平的學術會議,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註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