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計價與會計計量屬性的區別(壹)計價原則的區別——唯壹性和可選客觀性是會計最重要的原則之壹,這是歷史成本計價方法最重要的前提,即資產按購買時的價格或生產時的成本減去折舊進行計價,即凈歷史成本。評估和估價標準是“可選”和“可變”的,價格標準包括重置標準、清算標準和收益標準。換句話說,評估並不反映歷史成本和未來價格,而是反映某壹時間點的重置價值和清算拍賣價值。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和不同的財稅政策選擇評價標準。例如,會計計量根據費用原則確認資產,按照壹定標準判斷後,費用在當期損益和資本支出之間定價,適合壹致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評估中,資產的確認不是單壹的原則。比如在產權轉讓的情況下,資產的確認不是按照費用原則,而是按照客觀性原則。無論資產的形成是否曾經有過成本,費用是否已經計入損益進行補償,只要是能夠帶來經濟利益的真實資源,都會根據市場、成本、收入等不同情況進行確認和估值。(二)價值確定性與正確性的本質區別“愛好”評估本身是壹種專業判斷,而不是客觀事實,無論依據多麽充分,它都不是壹種資產定價,而是壹種經濟咨詢和專家咨詢活動,這是資產評估最重要的特征之壹。在適當的時間間隔內,幾個合格的註冊評估師對同壹資產的實際價值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但是,這種差異並不影響相關經濟行為的當事人基於評估結果對經濟行為做出權衡安排。這種專業估值的差異雖然有主觀成分,但也反映了資產本身真實價值多元的客觀現實。事實上,過去發生的同壹筆資產業務,在不同會計個人的歷史成本記錄中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會計計量的獨特性並沒有改變資產價值多變性的客觀現實。如本文所述,對會計計量準確性的“愛好”恰恰導致了其不準確,即“提供準確的誤差”。各種資產應有不同的計量特征,不同的用途往往決定了資產的不同價值,同樣的價值基礎也有不同的價格類型。正是這種計量的靈活性,突破了壹味追求準確的思路,而是正確地將企業利潤的所有基數貨幣化,滿足了權益所有者關註權益真實性的需求,保證了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合理利益。(3)價值形式的區別——“牛”和“牛肉”的關系反映了“牛”的整體價值,是作為壹種資產來衡量的,而不是牛肉的簡單相加,因為簡單地說“牛”值多少錢,對於不同的用戶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行為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對於以出售“牛肉”為目的而獲得“牛”的人來說,他們關註的是可以從糧食需求者那裏獲得的利益,理性投資者支付的“牛”的價格不會超過出售“牛肉”所獲得的收益;對於那些為了用“牛”耕地而得到“牛”的人來說,他們關心的是從農民那裏獲得的收入。對於理性投資者來說,“牛”的價格不會超過未來“牛”帶來的收益的現值。這就是資產評估價值的靈活形式。它不會拋開整頭牛、如何創收等因素,只根據它當初得到的價格來體現牛的價值。相反,會計計量是按照“牛”被收購時的價格或“牛肉”的簡單相加來反映“牛”的價值,當權益發生變化時,任何壹個利益相關方都無法接受。(四)定價時機的差異——初始確認和持續確認在我國,資產重定價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必須的,只有在資產業務發生時才有,也就是說,業務只有在必要時才有。只要會計操作,就需要不斷定價。香港物業測量師的估值結果直接作為會計對賬的基礎,也源於物業市值的不斷變化。會計人員借助房產測量師的專業力量,反映房產資產的現值,是壹種制度,也是壹種需要。資產評估與會計計量屬性的整合從評估與會計估價的市場性來看,資產評估與會計密切相關,其淵源在於評估與會計都是關於資產的確認、估價和報告。從會計理論的發展和企業管理的需要來看,資產評估和會計在功能上是互補的。理論上,企業之所以不需要對基於歷史成本的會計數據進行調整,是因為對於壹個特定的持續經營主體,權益所有者關心的不是資產的公允價值,而是基於權益的收益。而且從成本收益法與信息的相關性來看,基於歷史成本的會計信息更具有適用性和可靠性,不需要通過資產評估重新確認賬面價值。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但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壹旦作為收入重新安排的基礎和依據的權益發生變化(如資產重組),權益所有者對資產價值的關註就超過了對收入本身的關註。在這方面,任何權益的所有者,包括國家資本,都是壹樣的,這也是國有資產評估相關規定的出發點,即保護國有資產。任何權益所有者都知道,賬戶中反映的資產歷史成本偏離了本文前面提到的資產公允價值。企業作為壹個完全的盈利主體,其收入並不完全、有時完全是從賬戶中的資產中產生的,資本的價值並不是從資本的本質(產生收入)的角度來衡量的。雖然是確定的(會計上的客觀性),但同時也是不正確的,必然導致資產公允價值的重新計量和反映,從而實現公允價值。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