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包公司”的創始人、現任“經理”陳剛,是壹個只有小學文憑的學徒。他帶著自學外語情報檢索與翻譯的成果應邀參加了“全國技術情報檢索會議”。記者帶著壹個自學外語並為出路發愁的年輕人的委托,走訪了山城28歲的陳剛。
踏上壹條新路
在重慶壹個不到10平米的老閣樓裏,陳剛興致勃勃地拿出壹個皮包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的信息服務公司。”他興高采烈地打開袋子,放在我們面前的是:
業余技術信息服務網會員登記表
業余技術信息服務網業務檔案
業余技術信息服務網收支明細表
大量來自全國各地要求信息檢索和翻譯的信件。
透過這些表格和信件,記者似乎感覺到,這些都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笑臉,他們在這裏熱烈地討論著。他們的要求是如此真誠和迫切:
"...妳的生意很好,我們部門有個科研‘機械優化設計’,急需相關資料,請妳幫忙。內容如下:①從英國、俄羅斯、德國和日本的雜誌中檢索有關機械優化的論文(包括計算機程序)...
東華理工五系”
"...我對妳們建立的為四個現代化服務的科技機構感到非常興奮...我們學校半工半讀,在山蒼子油裏提煉各種香料,但是我找不到提煉方法的資料。請尋找...
廣西壯族自治區冠縣中學”
“妳送來的材料已經收到,感謝妳的大力支持。解放30年來,沒有人做過我們的工作。過去我們壹直閉門造車,跳不出舊的陷阱。現在我們有妳們最新的外國材料供應,這對我們很有好處...
南京食品公司科技部”
“多麽有意義的工作啊!”在贊嘆的同時,記者忍不住問道:妳是怎麽想到做服務網的?
陳剛若有所思地說:1979年,我被分配到壹家雞鴨加工廠工作,每天用鑷子拔頭發。壹個人壹天只能拔十幾只鴨子的毛,效率很低;馬斯特斯的手常年泡在冷水池裏,得了關節炎;眼睛壹眨不眨地盯著比頭發還細的絨毛,視力下降。看到這裏,我心裏真的有壹種說不出的滋味。不喜歡這份工作,回避這種現實?我感覺這是壹個年輕人的恥辱!改變這張臉,走上壹條新路,並不是我徒弟的新內容!我決定用我失業時學的英語。我利用業余時間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查閱丹麥、英國、加拿大的食品加工資料,終於找到了壹種既經濟又簡單的“拔毛”方法。我把翻譯給領導同誌們看了之後,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於是,我和女朋友小劉,另壹個小夥子,用了四樣東西:壹個小爐子,壹個小鐵鍋,壹桿秤,壹個溫度計,很快就掌握了混合石蠟配方的新技術,把拔二毛的效率提高了100多倍。嘗到甜頭後,我更有精力搜索和翻譯資料,下班後被關在壹個小房間裏。我也聽到過“我們不收外國人,學外語有什麽用”“獲取信息有什麽訣竅”之類的傳言。但是,每當我們編輯刻制的《食品工業信息資料索引》發出,受到熱烈歡迎時,全國數百家同行業兄弟單位紛紛撰文,更加激發了我的鬥誌。上海、廣州、濟南和其他食品公司稱贊我們做了壹件有意義的工作。南京壹位50多歲的食品機械專家也專程到重慶考察。他很激動,說:“商務部找不到的東西,妳給我解決了……”
為了讓讀者更清楚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來看看專家的估算:如果壹個項目的科研成本是1,實現這個項目的中試成本是10,企業生產成本是100,信息成本只占萬分之五。研究是昂貴的,結果是昂貴的,信息是廉價的。因此,陳剛激動地告訴記者:“我人生中第壹次感受到選擇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建造這座橋
“這麽說,信息檢索以前從來沒有人做過?”
陳剛說:“準確地說,這還是壹個非常薄弱的環節。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行業,生產部門幾乎沒有檢索所需信息的能力,急需與情報部門搭建橋梁。”
說到這裏,記者想起了壹個例子:某保溫瓶廠從1969努力十年,做出了“以鎂代銀”的鍍膜工藝。鑒定的時候發現英國人早在1929就造好了。由此可見技術信息的重要性。
陳剛接著說:我們正試圖通過建立服務網絡來搭建這樣壹座咨詢服務的橋梁。但是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外語要相對齊全,至少有英、法、德、日、俄等5種語言;2.學科和專業要比較齊全,要有壹批各行各業都懂專業的外語人才;3.成員必須具備壹定的檢索和翻譯技能。
這些人在不同的行業裏學了壹些外語,總想想辦法把所學奉獻給四化事業。妳看,這是壹個山東小夥子請哥哥出差發來的申請書:“我之所以要求加入妳們服務網,是想讓我學的外語派上用場。”所以,是自學外語的經歷和期待把我們結合在壹起。
1980 65438+2月14在市中區科委的支持下,重慶業余技術信息服務網終於誕生了!不要抱怨記者用了這麽鄭重的措辭。在服務網133會員(1981三月統計)看來,這是多麽神聖的事業啊!服務網絡陣容相當可觀:英、日、法、德、俄等檢索翻譯人才壹應俱全;有地質、生物、醫學、石油、貿易、農業、計算機、儀器、光學儀器、化工、輕工、紡織、食品工業、教育、藝術、哲學、法律、歷史、旅遊等37個專業。
這些成員中有67%自學成才,33%畢業於外語學院。年輕人占75.6%,中老年人占24.4%。
到今年6月,他們已為南京、石家莊、廣州、上海、徐州、重慶等地的有關單位查找、翻譯了100多份外文資料。
信息傳播友誼。
“妳如何移動這樣壹個龐大而復雜的團隊?”
陳剛說:要按照公認的章程辦事,貫徹“團結外語人才,做工程技術人員的活字典”的宗旨。我們的工作程序是:用戶要搜索,復制,翻譯,把題目交給用戶。我負責信件的處理,分配任務和出納,另壹位同誌是會計。和妳的聯系完全靠書信,是在業余時間進行的。
在資金問題上,陳剛笑著說:我們不需要花很多錢,買些文具、信封、郵票就行了。這是唯壹的付費,用戶提供的翻譯費10%就夠了。目前我們服務網的會員不僅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發揮所學外語的優勢滿足社會的需求,還可以得到壹點翻譯費來貼補生活。我們很多人都沒見過面,我也只見過20多人,卻成了素不相識的“老熟人”,互相鼓勵。
記者感慨地說:“妳的人生道路是充實的、寬廣的、幸福的!”小屋裏的陳剛,悄悄進來的女友,公司團委書記都笑得很開懷。
編者按:“皮包公司”是在四化進程中出現的,是壹個值得人們關註的新事物。四個現代化真正調動了人們的創造力,激發了人們的主人翁意識。
“皮包公司”的創始人陳剛,原本只有小學學歷,從事簡單勞動。通過刻苦自學,他能夠檢索和翻譯外文情報資料,這是自學的壹個很好的例子。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剛創辦的“皮包公司”,把分散在各地、各條戰線的具有各種外語和專業知識的人聯系起來,形成壹個技術信息服務網絡,為四化建設和生產生活服務。這是壹件意義重大、意義深遠的事情。
壹些自學成才的年輕人經常因為“出路”的問題而四處流浪。他們可以從“皮包公司”的案例中得到啟發:出路是社會需求與個人應用的有機結合。在我國,各行各業都有出路。但是,路和陳剛等人壹樣,應該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皮包公司”的成立進壹步告訴我們,人民,特別是年輕人,有極大的熱情為四個現代化做貢獻,有壹大批很有才華的專業人士、活動家和企業家。問題是我們應該對他們的活動采取什麽態度,如何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