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之壹是,中國周邊正在形成多極化的權力結構。這不是世界範圍內多極化趨勢的產物,而是壹種地區結構。由於日本經濟的停滯和低速發展,日本與亞洲其他力量的差距正在縮小。與此同時,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作用的意願更加強烈。俄羅斯經濟在經歷嚴重衰退後企穩,隨著普京當選,綜合實力進入恢復期。雖然東盟的壹體化進程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打擊,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合作仍在加強和擴大。新經濟的出現改善了印度的經濟狀況,隨著擁有核武器,印度的軍事威懾力繼續增強。印度在亞洲扮演大國角色的願望明顯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繼續增強,在地區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強。美國是世界上唯壹的超級大國,這個地位支撐了它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但美國是非亞洲國家,權力分散在世界各地。它在亞洲的勢力分布受到這兩個因素的限制。
中國、日本、美國、俄羅斯、東盟、印度組成的多層次結構將是壹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結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任何壹極都不可能在這壹地區單獨取得優勢。在多極平衡結構中,聯盟的變化和向極化發展是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可預見的未來,美日同盟將保持穩定,但其作用將受到中俄戰略關系的制約,也不會得到東盟和印度的無條件支持。沒有利益會促使印度和東盟放棄長期獨立中立的外交政策,卷入美國和中俄的對抗。中國是該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將為這壹結構的穩定做出貢獻。
這種多極結構的穩定性還在於,即使是超級大國美國也無法改變它。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維持這種相對穩定的結構,但如果要改變這種結構,如果對中國采取“遏制”政策,其代價將是難以承受的,而且將遠遠超過其收益。美國將繼續謀求在亞洲的“領導”地位,但若想建立單極霸權,必然會受到其他勢力聯合或單獨的抵制。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周邊多極力量平衡的穩定性會受到次區域力量和力量關系的影響。例如,韓國和朝鮮是東北亞次區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國是南亞和印度洋的重要力量。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可能在東南亞扮演重要角色。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亞扮演重要角色。這些力量不僅在次區域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對中國和其他大國構成復雜制約,從而影響亞洲多極結構的穩定。這些情況說明,均勢本身並不能阻止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國際環境的另壹個新變化是,國際多邊體系將成為維護周邊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途徑。多極格局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周邊環境就安全了。霸權國家對單邊經濟和政治利益的追求,兩極之間的無序競爭,會對中國周邊安全造成嚴重損害。此外,其他無序因素還可能包括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和軍備競賽,非國家行為者的跨境恐怖主義和分裂活動,或者壹些國家因貧困或其他原因出現大量難民。如果不能及時制止和控制這些無序競爭,中國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將難以維持。
亞洲國家經濟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東亞國家三分之二的對外貿易是在區域內完成的。這種興趣是推動他們在下個世紀合作的基本動力。信息和交通領域的技術革命正在消除亞洲國家之間的地理障礙,為它們提供了相互溝通和加強信任的手段。亞洲國家也有反對外來幹涉、保持獨立的歷史傳統。他們珍惜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這種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是他們相互理解和妥協的基礎。因此,進入21世紀後,中國和周邊國家將更加努力尋求合作,利用國際機構(即各種國際組織和機構),共同維護和平、穩定和發展的環境。
除了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中國和周邊國家還有壹些重要的國際多邊體系,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地區論壇、後東盟部長級會議、東盟加中日韓會議、朝鮮問題四方會談、“上海五國”機制、歐亞首腦會議等。這些國際多邊體系包含不同的成員,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優先問題,其決定或諒解具有不同的約束力,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促進相關國家了解其利益,並從合作、互諒互讓中受益。在經濟和社會領域,這些機制已經在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正在推動貿易自由化,這大大加強了亞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今年5月初在泰國清邁舉行的東盟中日韓財長會議上,各方壹致同意建立亞洲貨幣保護機制,以避免再次發生造成嚴重沖擊的金融危機。這表明亞洲國家的合作已經從貿易擴展到金融和貨幣領域。
在安全方面,由於亞洲國家的共同努力,聯合國在柬埔寨的維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功。與此同時,壹些國際多邊體系在加強互信措施、打擊恐怖主義和分裂活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國”國防部長舉行會晤,部長們決定采取集體行動,防止國際恐怖主義、激進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威脅五國邊境地區。進入新世紀後,只要各國都能把和平作為合作的基本原則,放棄冷戰思維,國際多邊體系就能在解決領土爭端、控制軍備競賽、建立地區集體安全機制、防止武器擴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世紀初,東盟地區論壇可能發展成為東亞的多邊安全合作體系。在中亞,“上海五國”機制擴大後也可能發揮類似的作用。但壹個能覆蓋東亞、南亞、中亞所有國家的多邊體系,暫時是不可能的。
中國周邊存在壹些地區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克什米爾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和阿富汗內戰,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有國際因素介入的背景。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重大沖突,對中國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然而,如何充分發揮國際多邊體系的作用,並尋求最終解決或緩解其緊張局勢,尚未得到有關國家的充分重視。例如,印度壹直拒絕國際組織調解克什米爾沖突,這不僅使這壹問題的解決拖延了很長時間,而且使其更加復雜。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擁有核武器後,沖突的繼續將更加危險。中國和其他國家應該進壹步對印度和巴基斯坦施加影響,通過調解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並認識到任何強加於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這也應該成為下世紀解決亞太地區國際安全問題的基本準則。
可以預見,通過國際體系進行國際合作將是下個世紀國際關系的重要表現形式,但仍存在如何主導國際體系的問題。中國是亞洲大國,中國能夠也應該在國際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只要堅持尊重主權、國家平等、互利共贏、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體系基本原則,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體系活動不僅會得到大多數周邊國家的積極評價,而且會有良性互動。這將成為中國積極影響周邊國際環境的重要手段。
國際體系的意義固然重要,但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其有效性也不會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因此,進壹步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確保周邊地區的多極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將是維護中國和平穩定國際環境的基本手段。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體系,中國在下世紀的全面復興和繁榮是大有可為的。
-
這裏的周邊安全環境是指國家周邊是否存在危險和受威脅的情況和條件。它是對壹個國家的周邊國家或集團是否對其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構成威脅,在壹定時期內是否存在軍事入侵、滲透和顛覆的綜合分析和評估。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興衰的大事,是制定國防戰略的首要依據。
壹、中國周邊概況和海洋領土概念
(1)周邊地區概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陸地邊界總長22000多公裏,海岸線總長1.8萬公裏。中國陸地與15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的大陸架或200海裏專屬經濟區相連,與美國等多個國家隔海(洋)相望。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裏,海洋面積300多萬平方公裏。海陸相連,總面積654.38+02.6萬平方公裏,遼闊、美麗、富饒。
在封建地主階級的長期統治下,舊中國積貧積弱。自元末明初以來,帝國主義先後20余次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腐朽的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500多項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僅在1842、1860、1895、1901年間,外國列強四次入侵中國,清政府割讓160多萬平方公裏,賠款7100萬兩白銀。由於外敵入侵,我國邊界仍存在諸多歷史遺留問題。目前仍有2600公裏陸地邊界未最終劃定,仍有1萬平方公裏以上屬於中國的海洋國土存在嚴重爭議。島嶼被占領、海域被分割、資源被掠奪的嚴酷事實仍然擺在我們面前。亞太地區壹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國防撥款大幅增加,紛紛制定新的國防發展戰略。武裝力量悄然崛起,部分走向世界軍事強國,必然對中國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B)海洋領土的概念
中國靠近黃海、東海和南海。它不僅有渤海,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和6500多個島嶼。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海洋領土除內海、領海和毗連區外,還包括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共計300多萬平方公裏。廣闊的海洋土地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油氣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保護海洋國土,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和權力。1996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視察祖國沿海地區時明確提出,我國人民要增強海洋國土意識,這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我國人民對先輩們用汗水和生命耕耘和捍衛的每壹寸土地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捍衛土地的意識非常強烈。但對海洋和海洋權益缺乏應有的關註,對海洋國土的喪失和海洋資源的掠奪缺乏應有的“痛”。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反差相當明顯。
海權是國家的綜合力量,是國家安全的門戶。鍛煉了,就活下來了;如果妳行使它,妳會死。新中國成立前100多年中國被侵略掠奪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海權就沒有國家的和平。海洋和海洋國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與我們中華民族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科學家預測21世紀將是海洋世紀。在海洋經濟時代,誰擁有海洋,誰在海洋開發中占有優勢,誰就能在世界上獲得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生存權。事實上,當今世界對海洋領土和海洋權益的爭奪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家早已將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經濟鬥爭和軍事鬥爭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要別人的壹寸土地、壹滴水,但也絕不允許別人侵占我們國家的壹滴水、壹寸土地!這就要求我們全國人民強化海洋領土意識,抓住機遇,發展經濟,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在捍衛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鬥爭中掌握主動權,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與有關國家的爭端。
自己再加點就行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