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財團(Mitsui Business Group),是日本四大財閥之壹。資產總額為至少36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核心成員有24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2家、工礦企業15家、商社1家、大百貨商店1家、房地產行業1家和運輸企業2家。由這些企業組成的經理會、稱為二木會,是三井財團的最高領導機構。其中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三井不動產公司是財團的三大支柱企業,這三大企業的首腦人物形成最高領導核心,對外代表三井財團。除了二木會成員企業外,還有未參加二木會而參加月曜會的16家直系子公司。此外三井財團還通過貸款、持股和人事關系,控制著壹批旁系公司,其中持股率超過10%的聯帶公司達114家。
三井財團歷史
三井財團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統治的三井財閥。創始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於1673年在江戶(今東京)和京都開辦綢緞莊,以後兼營錢莊。從18世紀20年代起開設了以經辦銀錢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成為商業資本加高利貸資本;並同時資助封建諸侯,替德川幕府包辦匯兌,作為禦用特權商人而成為富商巨賈。到明治維新時,在日本明治新政權與德川幕府的爭鬥中,三井家族曾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如為政府籌集會計基金和壬辰戰爭的軍費、發行“太政官劄”、創立匯兌公司、以“為替方三井祖”名義管理官方錢財,發行“正金兌換證劵”(三井劄)等。通過以上與明治維新政府的合作計劃及建立深厚合作夥伴關系,在明治政權初年,三井家族將自己身份由禦用特權商人轉為新時代的政商,確保了自己的身份和利益不受政權更替而產生影響。1876 年(明治9年),由於在明治維新初年轉到新朝廷方面,並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顧把持了全國的金融業。三井家族在此時通過整合三井兌換店以及其附屬金融機構及以掌握當時的官銀為基礎開辦起自己的私營銀行--三井銀行;三井銀行是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第壹家私人銀行。接著三井家族又開辦起三井物產公司。在1888年從政府廉價購入三池煤礦,1892年成立三井礦山公司。當時的公司負責人中上川彥次郎隨即著手進行改革,撤銷了原有的“大元方,以同族會議理事會為核心,確立工業、土地兩大部門和銀行、礦山、物產三大公司的所謂”兩部三社制。”此後,財團不斷擴大產業領域,進入了紡織業、采礦業和機械制造業等行業。控制了芝浦制造廠、王子造紙公司、北海道煤礦、輪船公司和鐘淵紡織公司等。1909年通過成立資本達五千萬日元的“三井合名會社”。1910年改組“三井合名會社”同時建立總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財閥體系;最終成為當時日本規模最大的財閥。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出於戰爭需要,當時的政府逼切需要壹家大財閥作為政府供應軍需物資方面的核心和後盾;此時的三井財團看準了時勢,與執政者簽下了大量合作協議合約,因而在當時的軍需品發展上大發橫財。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後,三井財閥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而在戰後不斷出現的本國經濟危機中,通過乘機合並壹大批弱小企業來擴充增強了自己的體系。到1931年(昭和6年)三井合股公司擁有資金三億日元,直系和旁系公司達到四十個;但因購買美元事件受指責,合股公司理事長團琢磨遭暗殺。五壹五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後,軍部和右翼勢力有所擡頭並對財閥進行攻擊。因此三井財閥轉變方向,向公***事業捐款,且三井家族退出第壹線及不再公開持股數目等等。隨著戰時體制的實施,三井財閥又與軍部合作,向軍需工業和占領地事業擴展,最後在二戰前發展成為擁有151個直系、旁系和投資公司的大財閥。其中僅三井物產的營業額40年代前期便達到30億日元。二戰期間,三井財閥的核心--三井銀行,兼並了日本第壹銀行更名為帝國銀行。其經營實力很快就超過了安田銀行而居財閥銀行首位,使得三井壟斷財閥的直屬企業和旁系企業通過此次銀行合並得到更加雄厚及強而有力的資金支持,得到更快發展的機會。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的規模是三菱財閥的1.5倍、住友財閥的2倍、安田財閥的3倍左右;三井財團所屬直系、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數量***達273余家,包括東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三井造船、昭和飛機、豐田汽車、日本精工等。三井集團實繳資本接近日本全國公司實繳資本總額的10%,可見該集團體系十分龐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戰爭結束後美國占領軍對日本實行戰後管制,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其中壹件工具,三井財閥在此期間曾壹度被政府要求進行解散。最後在政府主導執行的解散財閥行動中,三井財閥也不能幸免的被迫解體。三井財閥由於同政府關系長期較為密切,因而在解散中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更大的打擊;所以在後來的復活中也因為受到某種制約而沒有其他幾家財閥那樣快速地進行恢復和擴張,因而其當時的地位由二戰前的第壹財閥落到了三菱、富士、住友的後面。直到50年代初,由三井銀行發起成立了月曜會,接著以促進三井物產公司的合並為目的而成立了總經理壹級的五日會;壹直到50年代後期,三井財閥的核心企業才走上正軌:通過重組三井銀行、三井信托銀行、大正海上火災保險、三井人壽保險等4家金融機構恢復了經營活力,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三井物產公司在三菱商事公司恢復的5年之後--1959年完成了恢復工作,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營銷紐帶;三井礦山雖然已風光不再,但其直系企業東京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這兩家瀕臨倒閉公司經土光敏夫治理後活力大增,東芝成為日本工業5強、石川島成為日本工業50強之壹,稱雄於國際市場。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工業支撐,土光敏夫也因此而享譽世界工商業界。 到了1960年月曜會與五日會合並並改名為二木會,之後二木會逐漸成為三井財團的統籌領導機構。到50年代末,原三井財閥直系、旁系的所有公司通過加入二木會得以重新集結在壹起;並全部以現代企業集團模式的新架構形式出現在政府面前,從而恢復元氣成為昔日的大財團。
目前三井財團二木會的成員包括總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聯帶公司,會員數量***達150多家。與日本其他大財團壹樣,三井財閥通過改革二木會重新建立了與自身有相關利益的關聯性龐大產業集團。雖然三井財閥和其他財閥壹樣經過了解散和復活的過程,與日本其他大財團壹樣建立了龐大的產業集團。但是相對於三菱集團、住友集團,三井集團來說架構較為松散,在架構當中除原來持有的三井家關聯企業外也包含如豐田汽車、東芝電器等獨立性較強的公司。2001年,三井集團的核心企業櫻花銀行與住友集團的核心銀行住友銀行進行了合並,成立了三井住友銀行;從此在金融行業誕生了新的巨無霸金融企業——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其他壹些領域,原三井財閥的公司也與住友財團的公司積極展開了合並或者合作的活動。如日本最大的海運公司商船三井就是由原住友集團的大阪商船與三井財閥的三井船舶於1964年合並而成。目前其旗下產業有:櫻花銀行、三井物產、索尼、東芝、豐田、三洋、新王子制紙。
三井財團成功的奧秘就是憑借對產業鏈最上遊資源類企業壹般不超過10%的參股、入股作為潤滑劑,取得資源品的長期價格控制優勢;同時借助龐大的物流和貿易網絡,把這種優勢進壹步鞏固。這樣的路徑,在三井帝國的版圖上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復制,從核電站到雞蛋,幾乎囊括了所有能夠想象的產業。也因此原因,甚少有人知道三井通過各種隱秘渠道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世界經濟,尤其是與之壹水之隔的中國——比如稀有功能糖產業。如果沒有中國企業奮起直追,三井於7年前布下的棋局,將扼住13億中國人未來健康食糖的咽喉。無論是農作物、礦產資源還是消費品,無論是原材料、中間件亦或是終端商品,在所有的生產、貿易和物流環節,三井都扮演著“幕後推手”的角色,將自己的下屬公司以及關聯企業推到臺前,不斷地擴大著市場、資源和疆土,謀求著利潤最大化,而自己則隱藏起來,像極了“影子帝國”裏的王者。 三井財團的經營策略就是如影子般站在企業背後,利用自己雄厚的資本、發達的貿易體系以及占有的豐富資源,在推動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向著世界微觀經濟的每壹個角落滲透。通過化整為零隱藏於大小各類企業背後的三井帝國,事實上有著自己的壹套“行動 邏輯”——資源、貿易、金融以及信息是為關鍵詞。逐壹看來,全球貿易網絡、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以綜合供應鏈管理為特征的物流體系,以及強大的信息搜集系統,正是如此龐大的商業帝國得以高效運轉的關鍵所在。2007年4月,三井物產決定將核能、生物燃料等新興能源從原有的鋼鐵原料/有色金屬本部劃出,成立新的能源本部。原有的鋼鐵原料/有色金屬本部改名為礦產/金屬資源本部,以便將精力更集中於礦產資源尤其是鐵礦石的開采和交易上。日本關西大學經濟政治研究所的教授小松原聰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指出:“鐵礦石等原材料上遊產業,是三井綜合商社海外擴張的重點,這不僅表現在鐵 礦及金屬資源給企業帶來的巨大利潤,同時也支撐著整個日本鋼鐵業在全球的翹楚地位。”如果將三井比作帝國,那麽,鐵礦石就是這個帝國王冠上最璀璨的壹顆明珠。而這顆明珠的誕生過程,是對三井“帝國攻略”的最好詮釋。目前,全球鐵礦石的開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巴西以及印度等國家。 在澳大利亞24個主要鐵礦中,日本企業重點投資8家,參股16家。1965年,三井物產開始投資澳大利亞的羅布河(Robe River)鐵礦山。1967年,繼續投資澳大利亞的紐曼(Newman)鐵礦山。目前,位於西澳大利亞紐曼西北112公裏處的西安吉拉斯(West Angelas)礦山和潘那沃尼加(Pannawonica)的羅布河礦山由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三井物產、新日鐵、住友金屬工業公司***同擁有和開采。 根據三井物產公布的資料,目前,三井還和澳大利亞必和必拓、日本伊藤忠商社***同擁有距離Port Hedland以南353公裏的MAC鐵礦和距紐曼以東15公裏的BHP-OB23/25鐵礦;在紐曼西北90公裏處的BHP-Yandi鐵礦、Port Hedland以東175公裏處的Goldsworthy鐵礦,以及位於紐曼山的威爾巴克礦山(Mount Whaleback),也由必和必拓、三井物產以及澳大利亞CI礦產有限責任公司三家公司***同開發。而在巴西,三井物產早在 2001年就開始介入淡水河谷對Caemi Mineracao Metalurgia(CMM)公司的收購。據白益民所著的《三井帝國啟示錄》壹書介紹,三井物產首先從CMM創始人的孫子Frering兄弟手中買進 CMM公司60%具有表決權的股份,加上之前已經擁有的40%的股份,三井物產徹底並購CMM後,再將壹半的CMM股份賣給淡水河谷,幫助後者成功控制 CMM。在合作過程中,白益民透露,三井物產不僅向淡水河谷提供產品和技術,還積極給於後者以金融援助,幫助後者擴展業務範圍。雙方同時還有著非常密切的人員交流。例如,三井物產派人出任淡水河谷的客戶經理,率領三井物產的客戶管理團隊常駐巴西,在現場推進與淡水河谷開展的各項業務。2003年,三井最終 拿到了巴西Valepar S.A.公司15%的股份——這家公司正是控制淡水河谷的母公司。在印度,三井的勢力同樣根深蒂固。 2006年淡水河谷與德國蒂森-克虜伯曠日持久的鐵礦石談判中,印度最大私營鐵礦石出口商SesaGoa公司表示,該公司將把鐵礦石價格上調19%,從而積極策應淡水河谷的價格談判。原來,三井物產擁有印度Sesa Goa公司51%的股份,該公司目前年產礦石量大約900萬噸,其市場多元化,覆蓋日本主要的鋼鐵廠及歐洲大的鋼廠,在中國的主要客戶包括寶鋼、馬鋼、重鋼、昆鋼、南鋼等重要的鋼鐵生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