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
什麽是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人的行為與心理規律的壹門科學。它是行為科學的壹個分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促使了企業組織的發展,組織行為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組織行為學又有其自身的許多分支,如企業組織行為學、學校組織行為學、醫院組織行為學、軍隊組織行為學等等。目前企業組織行為學研究較多、應用較廣,因此,人們常把組織行為學與企業組織行為學等同看待。
組織行為學是壹門邊緣學科,它以行為學為基礎,與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相交叉。
組織行為學是管理心理學的新發展,它們既有壹致性,也存在壹定的差別。
關於組織行為學的定義很多,美國學者斯帝芬.P.羅賓斯(Stephen P. Robbins)(1997)認為,組織行為學是壹個研究領域,它探討個體、群體以及結構對組織內部行為的影響,以便應用這些知識來改善組織的有效性。
1)組織中的個體(The Individual in the Organization)
個體行為中的基礎 態度和工作滿意度 人格與價值觀 知覺與個體決策 基本的動機概念 動機:從概念到應用 情緒和心境2)組織中的群體(The Group in the Organization)
群體行為的基礎 理解工作團隊 溝通 領導的基本觀點 當代領導問題 權力與政治 沖突與談判3)組織系統(The Organization System)
組織結構的基礎 組織文化 人力資源政策與實踐]組織行為學的相關學科
與組織行為學密切相關的學科有管理學(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學、組織管理學)、行為科學(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社會科學(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如表1-1所示。
表1-1 與組織行為學密切相關的學科
學 科 具體學科 主要影響和涉及研究領域
管理學 人力資源管理學 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員工招聘與選拔、薪酬管理、勞資關系
組織管理學 組織理論、組織技術、組織變革、組織文化
行為科學 心理學 激勵、領導、知覺、個性、個體決策、工作滿意度、態度、工作壓力、工作設計
社會學 群體動力、群體行為、團隊建設、溝通、行為改變、態度改變、群體決策
人類學 價值觀比較、態度比較、跨文化研究、組織文化、組織環境
社會科學 政治學 沖突、組織內權力與政治
經濟學 領導有效性、工作績效
倫理學 激勵、領導、溝通的倫理問題
以下三個問題壹直是多年來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1)人與工作、組織和環境的匹配問題。早期的組織行為學家主要研究人與工作、職業的匹配,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已從過去的人如何適應機器向機器怎樣適合於人轉變。近年來組織行為學家開始註意研究人與組織、環境的匹配問題。其研究結論為人力資源的招聘和選拔、績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
(2)激勵問題是微觀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過去曾產生了內容學派、過程學派和強化學派等有關激勵的理論。此外,與激勵問題密切相關的研究是有關工作承諾的研究,主要從工作價值觀、職業發展、工作責任心、組織認同和對社會的態度進行研究。
(3)組織變革問題是宏觀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其中湧現了大量的領導理論、組織理論和技術。在現代信息社會裏,組織面臨的環境是信息分散、活動範圍空前擴展,組織最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任務就是持續創新。變革的意義不僅在於其對組織效率和競爭力的提高,更在於形成組織創新的傳統和習慣。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
人們為何越來越重視組織行為學?主要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組織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壹個重要特征是充滿競爭,而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換句話說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競爭。因此,現代企業管理的壹個顯著特點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的作用顯得日益重要。如果壹個企業中員工素質不高,或者員工的積極性未調動起來,那麽,這個企業中的資金、土地、原料、設備、信息等物質因素都不能實現其真正價值。
雖然機器人的出現和電腦的普及會代替壹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腦力勞動者比例隨之增高是壹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據統計,在手工操作為主的企業中,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的人數比例是9∶1;在中等機械化程度的企業中,這個比例是 6∶4;在自動化企業中,這個比例是 1∶9。隨著腦力勞動者的比例不斷增高,人的作用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替代性。而且,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均有較大差異,因此管理者掌握必要的組織行為學知識與技能勢在必行。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內容
組織行為學研究內容是以企業中的“人—人”系統為重點的。在壹個企業中,涉及的管理內容五花八門、千頭萬緒,但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對物的管理,稱之為“人—物”系統;對人的管理,稱之為“人—人”系統。
在“人—物”系統中,涉及許多學科,如會計學、財務學、工程學、物資管理學、信息管理系統、統計運籌學、生產管理學、工程心理學及各種技術學科;
在“人—人”系統中,也涉及許多學科,如: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心理學、企業文化、公***關系學、人際關系心理學、領導科學、人事心理學、溝通學等等。其中,組織行為學是壹門重要的基礎學科。
]組織行為學的發展
近幾年許多北美的組織行為學家把自20世紀初以來組織行為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1900—1927年,以泰勒為代表的經典科學管理理論階段 ;
1927—1965年,以霍桑實驗開始的人際關系理論以及後來的X理論—Y理論階段 ;
1965—現在,以權變態度和方法來看待人及其組織行為的現階段 。
壹、組織行為學的早期研究
組織行為學得以發展的壹個重要原因是為勞資關系矛盾鬥爭尋求解決辦法的結果。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是資方的目標,而改善工作條件以及提高福利待遇是勞方的要求。資方追求效益,勞方期待公平,滿足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求。勞資矛盾的加劇,比如,引發的大規模罷工、關閉工廠等,會使得勞資雙方兩敗俱傷。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特別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勞資矛盾非常突出。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認為,勞資雙方不應為爭奪少得可憐的壹小塊利益而喋喋不休,而應設法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產出和利潤,提高工資和改善條件。只有這樣,大家的日子才好過,雙方也由過去的心理對抗變為心理協同。泰勒運用“時間—動作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制”等壹系列科學管理制度和方法(Taylor,1964),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
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被人們稱之為“工業心理學之父”,首次在英國倫敦出版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名為《心理學和工業效率》(Munsterberg,1913)壹書中,芒斯特伯格明確提出,他的目標在於去發現:(1)尋求如何使人們的智能與其所從事的工作最適合;(2)在什麽樣的心理條件下,才能從每個人的工作中獲得最大和最令人滿意的產出;(3)企業如何去影響工人,以便從他們那裏獲得最好的結果。
芒斯特伯格的著作,又得到莉蓮·吉爾布裏斯(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創新思想的補充。在1914年出版的《管理心理學》(Gilbert,1980)壹書中,吉爾布裏斯就想把早期的心理學概念應用到科學管理實踐中去。她關心工作中人的因素。她強調,在應用科學管理原理時,必須首先看到工人,並且要了解他們的個性和需要。工人很多的不滿,並不是因為工作的單調,而是因為管理人員對工人的關心不夠。她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學”的概念,力圖把早期心理學的概念應用到管理實踐中去,但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把心理學應用到管理方面的另壹位重要的早期行為科學家是沃爾特·迪爾·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1869—1955),他於1900年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寫過許多關於把心理學概念應用於廣告和市場銷售方面的書(Scott,1908),還寫了壹些關於有效地選拔人才等人事管理實務方面的著作(Scott,1961)。
從20世紀20年代起,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心理學在研究工作環境中越來越重要,工業心理學開始興起。
二、霍桑實驗的影響
1927—1932年在西方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從事著名試驗的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1880—1949)、羅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rger,1898—1974)和其他壹些人對組織行為學的發展具有巨大影響。早在1924—1927年間,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展壹項研究,以確定照明和其他條件對工人和生產率的影響。他們發現,對試驗小組的照明,無論是增強還是減弱,生產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員打算宣布整個試驗失敗之際,哈佛大學的埃爾頓·梅奧卻看出某些不尋常的東西,便和羅特利斯伯格以及其他壹些人繼續進行研究。改變試驗小組照明度,改善休息時間,縮短工作日和變換有鼓勵性的工資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釋生產率變化的原因。於是梅奧和他的研究人員做出結論,必定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他們認為,生產率的提高是由壹些社會因素在起作用,如士氣、勞動集體成員之間滿意的相互關系(壹種歸屬感)以及有效的管理。這壹類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為,特別是集體行為,並且通過這樣壹些個人之間的處事方法,如激勵、勸導、領導和信息交流等方式開展管理工作。上述試驗小組所出現的現象,基本上是由於受人“註意了”而引起的,這通稱為“霍桑效應”(Mayo,1960;Roethlisberger,1941;Roethlisberger & Dickson,1966)。
霍桑實驗及早期人際關系學家提出了許多關於組織中人的行為的概念,其中引人註目之處包括:(1)企業組織不僅是壹個技術—經濟系統,而且是個社會系統;(2)個體不僅受經濟獎勵的激勵,而且受各種不同的社會和心理的影響;(3)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4)強調“民主”而不是“獨裁”的領導模式;(5)強調參與管理,重視在組織等級中各層次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6)管理者不僅需要有效的技術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會才能;(7)組織成員都可以通過滿足某種社會—心理需要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
梅奧等人提出的“人際關系理論”(Human Relations Theory)聞名於世,成為行為科學研究的先聲。從此,更多的管理學者、專家關註並致力於對人的行為的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不斷取得的成果又促進了對該問題的研究進程,從而導致行為科學這壹新興學科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的壹次跨學科的討論會上,提出了“行為科學”的概念。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邀請壹些大學的著名學者研討後,正式把這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Behavior Sciences)。行為科學是憑借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其他壹切與人的行為有關的學科(如政治學、歷史學、教育學、生物學、醫學、宗教學等)的理論來研究人的各種行為,因而是壹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是由相關學科組成的學科群,心理學是其形成的壹塊重要基石。行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促成了行為科學學派的形成。到20世紀60年代之後,行為科學進入到組織行為的研究階段,60年代末開始形成組織行為學。進入80年代,組織行為學又分為宏觀組織行為學和微觀組織行為學。宏觀組織行為學來源於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探討在壹定社會經濟背景下的組織結構、組織設計和組織行為;微觀組織行為學來源於心理學,研究個體行為、態度、動機與組織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
三、組織行為學在中國的發展
雖然我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管理心理學思想,但這些思想基本上停留在經驗和樸素的認識上。組織行為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是從西方引進的。1935—1937年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與陳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機車廠進行了關於職工提合理化建議的調查研究,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摸索調動職工積極性的途徑。這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心理實驗研究。1935年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立撰寫並出版了《工業心理學概觀》壹書,第壹次從環境、疲勞、休息、工作方法、事故與效率,以及工業組織、激勵與動機等重要方面,系統論述了中國工業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已逐步開展工程心理學和勞動心理學的研究,但管理心理學的起步較晚。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學術界對西方正在迅速發展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知之甚少。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業部門感到需要運用心理學的知識調動企業管理者和職工的積極性,心理學界也感到需要開展有關生產管理中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正是在這種改革和開放的形勢下,管理心理學才逐步得到發展。1980年中國心理學會工業心理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組織行為學的起步。中國行為科學學會成立於1985年,實際上是組織行為學會,迄今為止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行為科學學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有兩個工業心理學的專門研究機構從事組織行為學的研究。 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經濟與心理行為研究中心(原名工業心理研究室), 2)浙江大學的工程心理學(原杭州大學的工業心理專業)。它們均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我國人力資源管理熱的興起,全國許多高校的管理學院的部分教師開始從事組織行為學的教學和研究,壹批碩士生和博士生以組織行為學領域作為學位論文的課題。從80年代起,我國翻譯出版了壹批國外較有影響的著作,如薛恩(Shein)的《組織心理學》(薛恩,1987)、馬斯洛(Maslow)的《動機與人格》(馬斯洛,2005)、麥考密克(McCormick)等人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麥考密克,伊爾根,1991)以及壹些以“管理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命名的其他著作。1985年出版了第壹部由我國學者盧盛忠編寫的《管理心理學》教材,隨後,又出版了許多管理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著作。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俞文釗的《管理心理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陳立的《工業管理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徐聯倉、陳龍的《管理心理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和王重鳴的《勞動人事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這類著作逾百種。在這個領域內,也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激勵、人員測評、崗位勝任特征、工作業績評價、管理培訓與發展、領導的CPM理論、變革型領導、管理決策、跨文化研究、組織氣氛和組織文化、組織公民行為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相比,我國在研究和從業人員數量、成果的數量和創新性、社會影響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四、組織行為學的新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組織行為學有壹些新的發展動向,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時勘,盧嘉,2001):
第壹,組織變革已成為全球化經濟競爭中組織行為學研究的首要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和經濟結構調整,對企業重組、戰略管理、跨國公司或國際合資企業管理的研究呈現強勁勢頭,由復雜性增加而導致研究的註意力全面轉向整個組織層面。這個方面的研究主要探索組織變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組織模式、幹預理論以及變革代理人的角色。
與組織變革密切相關的是領導行為研究。受權變理論的影響,先後出現了多種領導理論。在組織變革中,管理決策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在個體層面上,組織行為學比較註重決策和判斷中所采用的認知策略和判斷決策問題;在組織層面上,組織行為學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下的決策模式、權利結構和參與體制,並特別重視決策技能的開發和利用。與組織變革密切相關的還有激勵機制和企業文化,它們也成為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熱點。
第二,組織行為學強調對人力資源的系統開發。組織行為學更加關註研究管理者決策、技術創新和員工適應中必須具備的勝任素質,更加關註如何充分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相應的組織行為學研究由原來的局部、分散轉變為整體、系統。目前有關勝任特征評價、個體對於組織的適應性和幹預問題的研究等人力資源問題正向縱深發展。
第三,組織行為學研究更加關註國家目標。在跨國公司和國際合資公司的比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為研究、失業指導研究、勞動力多元化、國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組織行為學家把組織作為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來看待和研究,研究領域已突破傳統框架,涉及管理培訓與發展、工業業績評價、管理決策、組織氣氛和組織文化、跨文化比較等新領域。
第四,組織行為學研究除秉承強調生產率的傳統之外,更加關註工作生活質量。組織行為學認為強調生產率與強調工作生活質量並非相互排斥的。如果工作生活質量不令人滿意,是很難實現高生產率的。相反,高的生產率是擁有改善工作生活質量所必需資源的先決條件。組織行為學越來越重視有關工作滿意度、雇員安全與健康、組織文化、組織承諾、心理契約、壓力管理、工作—家庭平衡等方面內容的研究。
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的聯系與區別
(壹)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的聯系
從組織行為學的發展來看,組織行為學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學的新發展。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在研究的目的、對象、內容和理論來源方面是壹致的。具體表現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過對組織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研究,揭示其規律,並以此規律指導個體、群體或組織的行為,達到組織的預期目標。
(2)研究的對象壹致。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心理學都把行為與心理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當組織行為學研究壹定組織中人的行為特點及其規律時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當管理心理學研究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時不可能不涉及人的行為。
(3)研究的內容大同小異。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的內容構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個體問題、群體問題、激勵問題、領導問題、組織文化與變革問題等。
(4)很多理論來源相同。雖然組織行為學的理論來源比較寬廣,但很多理論來源與管理心理學的理論來源相同,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生理學。其中心理學是壹門主要學科。
(二)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的區別
雖說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在諸多方面是相同或壹致的,都是邊緣學科和應用學科,很多學者也容易將兩者混同起來,但它們還是存在壹些差別的。表1-2對這些差別作出了比較。按照筆者的看法,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的主要區別在於研究對象的不同,前者的研究對象是指組織中人的外在、可觀測、可變的行為,而後者的研究對象是指組織中人的心理(包括外在、可觀測、可變的行為,也包括內在的、甚至是不可觀測、不可變的行為,如思維、本能)。由此決定了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成果更為具體、直觀、實用,而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則比較抽象、隱晦和理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