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關於中山大學的問題。

關於中山大學的問題。

中山大學的文科主要集中在人文學院,有中文、歷史、哲學、人類學四個系。其簡介如下:

中國語言文學系是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系之壹。65438-0924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的前身)建校之初,有中國文學系。1926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學系。1928 65438+10月,文史系成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以研究學術、發展文化為宗旨,成立考古、語言、歷史、民俗學四個學會。1935年春,文史學院(原語言歷史學院)改組為文學院,下設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同年9月開始招收研究生。1939,中文系也叫中國文學系。抗日戰爭時期,中文系師生轉戰雲南連江、石平、廣東梅縣,在艱苦條件下繼續辦學。1946成立語言學系。1953院系調整,中文系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文系在教學和科研上與語言歷史研究所、文學院、語言學系關系密切。1954,語言學系並入北大,本系部分教師轉入中文系。1958中文系新增新聞專業,次年該專業並入暨南大學。1981中文系成立漢語培訓中心,1992該中心並入外國語學院。多年來,中文系只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

中文系人才濟濟,許多著名學者都曾在此任教。曾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先後有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程、顧頡剛、、、羅昌培、盧侃如、馮、王力、岑啟祥,最近又有容庚、尚承祚、詹安泰、方小月、董美琪、王琦。這些著名學者為中文系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系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專業基礎紮實、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思想素質高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要求學生具有進取創新精神、良好的綜合素質、紮實的專業基礎、突出的寫作能力、較高的外語水平和壹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學生畢業後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部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新聞出版單位從事記者編輯工作,在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和高級秘書工作。

1994 12、我系被國家教委批準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2年3月,經教育部專家組評估驗收,高等教育司批準,基地被評為優秀基地。2004年6月,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經廣東省教育廳專家組評審,教育廳批準,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04年,《中國古代文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我系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加強本科教學。比如,加強基礎課教學投入,改革基礎課體系;精心編寫教材,更新教學內容;有效建設壹批省、校級重點課程。堅持強基固本,夯實學生紮實的中國文化基礎;同時,開設多種類型的選修課,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學生紮實的學術基礎和廣闊的學術視野。我系壹直堅持倡導三風(自覺學習、勤奮學習、創造性學習),抓三篇(作文、古文、英語),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我系長期實行本科教學“強化寫作訓練”和“全程導師制”計劃,要求壹年級學生寫100篇作文,二年級學生寫8篇讀書報告,三年級學生寫學術論文並參與教學實踐,四年級學生寫畢業論文。在學習期間,學生的寫作和學習活動完全由導師指導。這個計劃已經實施了很多年,相當有效。我系教學成果《加強寫作訓練,註重提高質量》獲廣東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壹等獎,《搞好教學實踐,培養綜合型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舉措——全程導師制》等廣東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目前我們系有500多名本科生。近年來,研究生院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水平逐年提高。目前研究生近4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多人。

我們系有很強的師資力量。現有教職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18人。我系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我系為博士、碩士授權壹級學科(有8個博士點和7個碩士點招生),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2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1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1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均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以其深厚的學術傳統和整齊的學術梯隊,被公認為研究中國的重要基地中國歌劇史是該學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由王琦和董梅侃於20世紀50年代奠定,至今已成為民族歌劇研究的中心。近年來,以此為主體的《袁泉歌劇》(12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2001年獲國家古籍整理壹等獎,2002年獲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壹等獎。該學科還出版了壹批古代戲曲、小說、詩歌方面的專著,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古詩詞和詩詞理論也是該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他們在文體學研究方面成績斐然,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中國文字學學科有三個研究方向:壹是古文字研究方向,包括甲骨文、戰國、秦漢、相關語言、歷史文化問題;二是出土文獻和漢語史的研究方向,包括古漢語詞匯、語法、音韻、訓詁等;第三,現代漢語的研究方向。該學科在研究成果、學術團隊、人才培養等方面優勢明顯。本學科出版的著作如《金文編》、《長沙楚帛考據匯編》、《中年著名語言學家文選》、《湯余銘卷》等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包括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和民間文學三個研究方向。該學科致力於突破現當代文學的時間界限、國內外文學的界限、文學與文化的界限,具有創新意義。本學科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1903——前夜的湧動》等著作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科研成果獎。文藝學科包括文學理論與批評、美學、文藝美學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壹批有特色的成果。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語言學理論和應用語言學。該學科在方言學、漢語語法和對外漢語教學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學/文化批評理論的比較研究,特別是對女性、性別和文化再生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我國古典文獻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和嶺南文學。這壹學科在元明清戲劇、小說、詩歌的整理和研究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民俗學學科是與人類學系共建的博士點學科。該學科繼承了中山大學民俗學研究的優良傳統,並有所創新,為學科建設做出了新的貢獻。本學科編撰出版的《中山大學民俗學文集》,使國內外學術界重新審視了中國民俗學最早產生時的生命力。

近年來,我系大力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與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和香港的多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制度,與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定期開展學術交流。

中山大學歷史系創建於1924,是中山大學最早成立的系之壹。傅斯年、顧頡剛等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早期曾在該系任教。1952年與嶺南大學歷史系合並,組建新的中山大學歷史系。陳寅恪、岑、梁、劉傑等中國近代史的開拓者奠定了中山大學歷史系的優良學術傳統。

中山大學歷史專業是廣東省名牌專業。該系學科門類較為齊全,設有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和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分別開設歷史學基礎課程。在學術研究方面,中山大學歷史系設立了現代中國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孫中山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藝術史研究中心、敦煌學研究中心、明清經濟史研究中心、國際關系史研究中心、亞洲史研究中心、校史研究中心等專門研究機構,其中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文化區、中國近代史、宗教文化史、中外關系史、國際關系史等學科領域,具有較強的優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該系具有歷史學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家設立的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招收歷史學專業本科生、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專門史(中外關系史、國際關系史、中國社會經濟史)、世界史、歷史人類學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

中國近代史系是國家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古代史。作為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歷史)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該系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建設,具有較為完善的教學科研條件,擁有藏書15萬冊的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報告廳、多媒體教室和多個學術小會議室。配備了100多臺計算機,建成了連接教師、研究生和相關辦公室使用的計算機的局域網,有專門的互聯網服務器,通過校園網接入互聯網。目前,壹個數字化的歷史研究文獻中心正在建立。

我系與國內外學術界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每年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被邀請去講課或從事研究。我們系的很多老師也被邀請到海外訪問交流。來自美國耶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先後與我校教師開展了多項課題的合作研究。目前受聘為該系客座教授並為該系學生和研究生授課的知名學者包括東京大學的教授、牛津大學的柯大衛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朱紅林教授。

中山大學哲學系概況

中山大學哲學系,創建於1924,是中山大學建校之初最早培養的院系之壹。馮友蘭、李達、武康、朱、、羅克庭、馬才等著名學者都為她的成長傾註了心血和汗水。1952國家部門調整時取消了建制。1960,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課。楊、劉榮、、胡景昭、林明軍、先後擔任部門負責人。40年來,中山大學哲學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確定的國家哲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之壹,擁有哲學壹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可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邏輯學、科技哲學等學科的博士、碩士,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和兩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國家重點研究基地”。我們部門位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獲得了良好的聲譽。近年來,在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系明確提出“培養人類哲學精神的承擔者和體現者”的目標;在本科階段,形成了以“基礎哲學”、“特殊哲學”、“領域哲學”、“應用哲學”為框架的新的課程體系。在研究生層面,實行“碩士、博士連續學習”制度,強調學術傳承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我系非常重視學生的基礎訓練,專門聘請海外學者為本科生開設純英語專業課程,為研究生開設巴利文、梵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課程,為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文學基礎。我系充分發揮國家哲學基地的輻射功能。在校外,積極關註中國現代化中的哲學問題,努力成為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的輻射源、各行業領軍人才的培養點、決策管理的智庫;在學校通過“讀書-論文-選修-輔修-雙學位”的方式,培養學校非哲學專業學生的哲學素養。10年以來,我系堅持平均每周舉辦壹次哲學學術講座,在校園內營造了非常濃厚的哲學氛圍。幾十年來,我系培養了壹批活躍在國內外學術領域的知名學者,壹批活躍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領軍人才,被譽為“思想家、政治家、宣傳家、企業家的搖籃”。目前,各系師生正秉承孫中山先生所吩咐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恒心”的校訓,以及“敬德、求學”的系風,團結奮進,努力把中山大學哲學系打造成國內外著名的壹流大學!

從65438年到0979年,開始籌備成立梁人類學系。他制定了專業計劃,教學計劃,組織教師和成立系的論證報告。經過多方努力,1981年春,教育部批準中山大學設立人類學系,本科開設民族學、考古學,研究生開設文化結構人類學。系主任為梁,副主任為榮冠希、李松生。1981秋季正式招生,各專業16人。1981年,梁被國家授予第壹批博士生導師。從此,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成為中國唯壹壹所擁有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層次教育的學校。1985新增文化人類學研究室。梁之後、馮家軍、、蘇建玲先後擔任部門負責人,之後陳雲樸擔任代理部門負責人。1987教育部批準在原文物博物館基礎上建立“人類學博物館”,1998廣東省教育廳批準在英德建立“人類學系教學實習基地”。

2000年,周大明教授被任命為人類學系主任。這壹階段,人類學系對內加強了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外加強了與朋友及相關單位的聯系,擴大了社會影響,提高了系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我部在對外交往中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在三個層面開展了相關工作。壹是加強與省內地方部門的聯系,如廣東民族學研究所、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公安廳、廣東藥學院、廣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山大學法醫系、深圳博物館、中山博物館等。其次是與國內眾多科研機構的聯系,如加強與國家民委、國家文物局的聯系,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雲南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保持學術對話。通過這些接觸,提升了我系在國內學術界的話語權和學術影響力。再次,國際聯系,我們依托教師個人交流的優勢,以我系為實體,鼓勵教師出國學習或訪問。

人類學系積極組織和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提高了學術地位。如:1999,19年2月,我系舉辦“慶祝榮冠魁教授從教50周年暨族群與族群關系學術研討會”。2000年,我部與國家民委等單位合作,在北京成功舉辦了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中期會議。2001 65438年2月,“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暨中國人類學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召開,我系為會議主要承辦單位。2002年8月,我系舉辦了“慶祝黃樹平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2004年6月5日至2月,我系召開了“河流與文明”學術研討會和全國高校考古與文化科研教學交流會。2004年6月5日至2月,我部與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了“城市考古學術研討會”。2005年3月至7月,我系與歷史系聯合舉辦了“廣州文博高級幹部研修班”。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我系堅持引進人才與在職學習並舉。在引進人才時更加註重學校的來源,根據各個學校的學術優勢,選擇最優秀的有能力有潛力的研究人員。在學科建設方面,學科設置逐步完善。我系現已完成教學科研改革,新設人類學教研室、民族學教研室、考古學教研室、民俗學教研室四個教研室。我系招收人類學、考古學2個本科專業,有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民族學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文化人類學、民俗學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在科研方面,我系制定了“加強科研,以科研促教學,以科研促學科發展”的科研戰略。積極探索尋求科研項目的渠道,如積極申請國家、教育部和省市的科研項目,廣泛爭取橫向項目。考古方面,積極聯系國家文物局和重慶三峽文物辦公室,獲得研究課題。2005年9月,我部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簽訂協議,在廣東建設田野考古研究基地。人類學方面,2004年,我系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淩雲縣共建“淩雲縣教研基地”。2005年9月,我們與貴州各級政府合作,在黔南三都縣建立了“水書研究基地”,既解決了學生的野外實習問題,又拓展了教師的研究空間。我部還積極參與了世界銀行的咨詢工作,獲得了壹系列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課題。此外,還爭取國外合作,如福特基金會、露絲基金會、哈佛燕京學社相關課題。

獎項: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們系的老師獲得了不同級別的學術獎項。如劉文鎖副教授2000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鄧啟耀教授獲2001“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陳華副教授獲得2001“中國數字教育高峰論壇”優秀獎;鄭副教授2001獲教育部“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獲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壹等獎”。周大明教授等人獲中山大學第四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山大學第五屆教學成果獎壹等獎。黃樹平教授曾獲2002年“第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中山大學優秀教師獎”和“銅山獎”。劉教授獲2002年“第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賀國強教授2003年獲香港中山大學高級學術研究中心20周年獎;2004年,周大明教授和馬國慶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傑出人才支持計劃”。周大明教授等受到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十萬工程”培訓計劃的資助。周大明教授獲得2004年香山傑出中青年文科學者獎,2005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5年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我部已有7人獲得“百人計劃”引進人才資格。人類學系獲2005年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成果獎壹等獎(集體獎)。

在學術研究平臺建設方面,2000年,依托人類學系,成立了“中國族群研究中心”和“嶺南考古研究中心”。2001我系與中文系合作成立了“民俗學研究中心”和“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2002年,結構人類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我系未來五年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壹是引進國內壹流人才,加強前沿課題研究,發揮本學科易於與國際直接對話的優勢,把握學科發展新趨勢,在中國全球壹體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研究、本土知識與現代生態產業研究、民族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等方面產生具有國際融合性的成果;二是建立歷史人類學重點學術研究基地,設計跨學科課題,多渠道申請研究經費,依托基地集聚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代民族與地方經濟、民俗文物、東南亞大通道、民族與宗教問題、邊緣人與極端信仰等領域產生壹批開創性學術成果。2004年8月,我系、歷史系、中文系開始籌建“985工程——民間文化傳承創新基地”。

自人類學系重新開放以來(截至2006年4月),共有33名教員。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講師6人,助教1人。黨政管理人員6名(含流動人員),其中教師1名,兼任行政事務。有3名合同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