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無錫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無錫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春節;春節

壹年的開始被稱為春節。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日、陳元、鄭源、元朔、元旦等。,俗稱正月初壹,還有香格裏拉、鄭超、三朔、三池、三元等別稱,意思是正月初壹是年、月、日的開始。春節是無錫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1949 12/23,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大年初壹早上開門,開三次門就爆炸,這是無錫的老習俗。早餐吃蛋糕、餃子、面條,寓意團圓、升官、長壽、長春。在這壹天,我們只吃除夕的剩飯,這意味著“綽綽有余”。吃飯時不能煲湯澆飯,也不能吃粥,怕下雨出門。還要避免向鄰居討水火,警告不要罵人,不要發火,不要說不吉利的話,祈求壹年到頭平安吉祥。春節期間,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後走親訪友。親戚朋友第壹次見面,會說壹些“恭喜妳新婚快樂”、“恭喜發財”、“恭喜發財”之類的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嶽父母家拜年,壹般是在大年初三。老人們從60歲開始,每隔10年就要在春節舉行壹次慶祝生日的宴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健康的民風依然存在。

元宵節

正月十五叫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元宵的意思是壹年中的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它也被稱為元宵和元宵。在元宵節的早上,我們吃蒸糕或薺菜餃子(也稱為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吃團圓飯。這壹天,茶館泡茶時,習慣加入橄欖,俗稱“吃橄欖茶”,也叫“吃元寶茶”。橄欖籃象征著金元寶,意味著發財和被祝福。夏歷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是元宵節。這天晚上,無錫民間掛的燈籠種類繁多,有龍燈、風燈、魚燈、兔燈、燈籠、各種神話燈籠、歷代人民的燈籠。有的紮成燈樹、燈房、龜山、牌坊等。,還有踩高院、跳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舞龍舞獅等活動。燈謎也寫在燈籠上,吸引人們看燈籠和猜燈謎。在城裏,最熱鬧的是崇安寺。明清時期,這裏的燈籠市場異常繁榮,整條街都掛滿了燈籠。飯後,人們點起各式各樣的燈籠,敲鑼打鼓,聚集在崇安寺過元宵節。有的還跳大頭娃娃舞,有的還有燈籠鞭炮。花燈更精致,數量更多,煙火比煙花更高,更響。還有翻筋鬥、虎躍、三角倒立、跳繩等雜耍比賽。有的設置壁壘,搭起高臺,挑選俊男美女,穿絲衣,演新戲。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在農村,晚飯後,人們點燃各種燈籠,青壯年組成龍燈隊,敲鑼打鼓,在村莊裏打龍燈。龍燈裏點燃了許多蠟燭,在夜空中滾動,就像壹條龍在飛翔。觀眾如雲,所以無錫有“正月上半月看龍燈”的民謠。元宵節前後的幾個晚上,西山龍光塔的每個角落、每個窗戶都掛滿了彩燈,像壹棵燃燒的樹。元宵之夜,有人提著酒和菜去西山和惠山,壹邊喝酒賞月,壹邊欣賞城市夜景。建國後,元宵節仍有早上吃元宵,晚上吃團圓飯的習俗。

上巳節

三月的第三天是最後壹天。在古代,夏歷三月的第壹個三月被稱為“上巳”。三月的第三天,總有四天。這壹天,人們把薺菜花撒在爐子上和坐著睡覺的地方,以為可以消滅螞蟻等害蟲;把菜花和桐花藏在毛衣和羽絨服裏,以為衣服可以不吃;女人把菜花戴在頭上,以為可以避免頭痛,晚上睡得香。城鄉人也爬惠山、洪山、鬥山、西山踏青。三月初三,是南翔君子山的廟會,香火船上滿是燒香。我姑姑山腳下的雪浪鄉農民有賽船的習俗。早上,所有村莊的年輕人搖著快船,載著村民,趕往趙輝山看廟會,參觀節日。下午,快船聚集在葛岱橋附近的長廣溪,看過迎神賽和節日的男女老少也來到這裏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首先表現自如,各顯神通。然後,在表演中脫穎而出的大使們自由組合,以兩艘船為壹組進行比賽。該組的獲勝者可以自由再次組合,輪流比賽,直到決出冠軍。比賽時,岸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河中的船只如箭在弦,勇往直前,十分壯觀。

清明節

無錫人開始種植蔬菜和果樹。蠶農在清明夜穿著棉衣孵卵。這壹天,人們去惠山郊遊。不上惠山的,上城墻,繞城走壹圈,這叫登高踏青。東林寺,東門,是文人騷客的聚集地,所以有“東林寺看桃花”的說法。這壹天也是東鄉焦山和北鄉鬥山的祭場,附近還有比賽,所以鬥山別稱清明山。人們去山裏徒步,趕上節日,看比賽。從元宵節到清明節,大人小孩三五成群在野外放風箏。清明節祭拜祖墳(俗稱“上墳”)是無錫的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填墳。每個新墳都要在清明前掃墓;老墳可以清,但長夏不行。新媳婦壹定要去祖墳看看,俗稱“去花墳”。掃墓時,用葷素來觀賞,用酒飯來祭奠。後來,它被用來代替水果和蛋糕。

夏初

壹.漫長的夏天

歷來有長夏品嘗三鮮的民俗。三鮮分為地、樹、水三鮮。三鮮植物是蠶豆、田園蔬菜、黃瓜(莧菜、小麥、蠶豆,還有莧菜、蠶豆、蒜苗);三鮮樹為櫻桃、批柄、杏(壹為李、杏、櫻桃,壹為李、櫻桃、椿頭);三種淡水是海魚、河豚和鰣魚(鰣魚、鯧魚和黃魚,還有鰣魚、銀魚和鯖魚)。其中以品嘗鮮地最為常見。有的地方還有長夏吃發黴豆腐的習俗,說吃發黴豆腐不會露餡。

二、夏天的至日

無錫人早上吃稀飯,中午吃什錦餃子,意為亂與和。有句諺語說,“夏天的至日餛飩,冬天的至日團,把四季安康的人們聚在壹起。”吃完混合物後給孩子稱重,希望孩子體重增加更多,更健康。

端午節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又稱端陽,還有午日、滴拉、普傑、崇武節、天中節等其他名稱。這壹天,無錫人早上吃粽子。非常重視午餐。那時候新鵝上市,經常殺鵝殺雞。人們也在這壹天喝雄黃酒,或灑在地上,或蘸在許的身上,或在孩子的額頭上寫“王”字,以示怕病。有些人在門上掛艾葉和葛藤,稱為艾草旗和艾劍,以辟邪。有的用艾葉熏蒸房間消毒。端午節,城鄉之間的龍舟賽非常繁榮,其中榕湖的龍舟賽最為壯觀。每年夏歷四月下旬,選手們進行練習。從五月初開始,龍舟就集中在漸江到黃埠墩壹帶繼續表演。五月初五,參賽龍舟齊聚榕湖。狹長的龍舟,船頭船尾呈龍形,頂上有藍布白布,船上有綠旗,兩邊有16-20快槳,人持L槳,船尾有1人擊鼓。第壹聲令下,比賽開始了,大家都在大聲喝酒。齊新劃槳,小船飛。為了觀看比賽,人們在京杭運河兩岸搭起了高高的平臺和屏風。有些高臺有四五層。還有很多載著觀眾畫作和燈籠的船停泊在比賽線的兩邊,船與船相連,讓人壹目了然。

七夕節;七夕節

七月的第七個晚上叫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習俗是“乞巧”。那天晚上,女孩們系上彩色的線,穿上七孔針。如果妳穿得很快,妳會發現很難乞討。白天,有的姑娘在院子裏擺壹張茶幾,上面放壹碗井水和河水混合的鴛鴦水,把繡花針壹根根放在碗裏,根據陽光下的各種投影判斷乞討技巧的情況。有的女人把各種花收集起來,放在盛滿水的銅盆裏,在院子裏暴曬,第二天就拿去擦臉。據說它們能讓皮膚變得細膩,自我凈化。有的女子將水仙花搗碎,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指甲,稱為“紅指甲”。也有女子唱起了《乞巧》:“乞巧,乞貌,乞心,乞貌,乞父母千年,乞姐妹千年。”乞求聰明的習俗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牛郎織女的傳說。

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無錫人慶祝中秋節。他們早上吃紅燒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種習俗延續至今,還有很多群眾組織舉辦的中秋晚會,增進友誼。

重陽節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代以奇數為陽,兩陽重疊於九月初九,故稱重陽,也稱九。無錫人普遍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菱角、蓮心等9種水果熬制的湯),意為香甜爽滑。這壹天的主要活動是爬山。現在,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以發揚中國敬老的傳統。

冬季至日

無錫人非常重視冬天的至日,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大如壹年。冬季至日的前壹天被稱為“冬季至日之夜”,壹家老少聚在壹起吃壹頓冬季至日之夜大餐。如果家裏有人不在,就離開座位,擺好壹副碗筷,象征性地捧點吃的,以示心意。開飯前,先祭祖。祭祀結束後,把食物放回鍋裏燒。不燒就吃,說記憶力會下降。把黃豆放在飯裏,叫“元寶飯”,事先把兩個熟菱角放在飯碗裏,吃的時候拿出來,叫“夾元寶”。在冬季至日晚宴上,有錢人吃得很多。“富人吃壹夜,窮人凍壹夜”。在冬季至日的早晨,這壹天被稱為“冬季至日日”,我們吃隔夜的糯米團子。所以有詩說:“家家搗飯團圓,知是明冬至日日。”據歷史傳說,冬季的至日是周代的元旦,所以無錫還有壹種說法,吃了冬季的至日夜飯就長了壹年,俗稱“加年”。

除夕

十二月的最後壹個晚上叫除夕,俗稱大年夜。前壹天晚上叫小年三十,俗稱小年三十。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撣去灰塵,迎接新年。壹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征年年高,年年高。刷掉門上舊的春聯,貼上新的,表示舊的更新了。除夕夜,家家祭祖,焚香,點蠟燭,燒紙錢,獻上豐盛的祭品,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祭祀結束後,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晚上,壹些人在廚房神龕裏放上新的竈神雕像,在它的兩側貼上紅紙對聯,並提供供品,俗稱“取廚”,以收回12月24日在天堂玩東西的竈神。有些人掛鐘馗雕像是為了避免偷偷摸摸。農民們仍然在他們房子前的空地上用石灰粉刷谷物貯藏處,希望谷物豐收。臨睡前,放上三場“關門爆戰”。有些人還在除夕守夜,包餃子切蛋糕,在光明中保持清醒。

龍舟比賽

每年端午節,中國南方的水鄉都有賽龍舟的習俗,俗稱賽龍舟。明清至無錫抗戰前夕,壹度盛行賽龍舟,北塘黃埠墩、蕩口鵝湖都是賽龍舟的景點。

黃浦墩人種在清初最為興盛。每當農歷四月下旬做準備時,龍舟就會在各水道上演,直到端午節才在北塘集合。龍舟頂上掛著藍白相間的布簾,插著彩旗乘風而行。比賽時,銅鼓震天,每只船上有16或18和20名劃手,分坐在船的左右兩邊,每人持槳奮力擊水。幾條船開得如火如荼,槳打得如火如荼。真的像遊龍破浪,魚鱗飛揚,蔚為壯觀。去觀賽的城鄉男女老少都有,觀眾席沿著池塘排列,多達四五層;水面上,遊船聚集,相互碰撞。其中有出城的幼童和貴婦,他們騎著彩船,敲鑼打鼓。龍舟賽結束後,好事者經常把鵝和鴨子扔到河裏觀看龍舟賽,這已經成為比賽的壹個插曲。民國三年(1914)六月夏舉行黃布墩賽,有壹段時間也叫盛。

蕩口鵝湖,光緒初年,每逢端午都有端午節。屆時,數十裏外的遊客都會迫不及待地前來觀看。湖中船滿,夜色燈火通明,管弦聲沸騰,好不熱鬧。鵝湖有壹個開放的水面。民國端午時,有五艘龍舟,分五色,名為赤龍、黃龍、青龍、白龍、烏龍。比賽時,鼓聲咚咚,槳聲嘩嘩,五只船在比賽,湖上人山人海。

馬燈

過去,調燈是江南元宵節的壹大奇觀。元宵節晚上,每聞三聲鐘聲,就是燈籠出列的信號。男人、女人和孩子會聚集在十字路口,看起來特別專註。

先鋒是壹面帶八旗的旗幟,上面寫著九個大字:“大將之位,四面威風凜凜”。在寒風中打獵會發出噪音。後面是太平鑼鼓,號角嘹亮。然後是八顆流星錘,燃燒的木炭火花在夜色中飛濺,閃爍出均勻的弧線。八排燈上寫著“回避”“肅靜”兩個字,人們自覺讓路。前騎兵首領的旗長手持紅綠信號旗。旗督身後是壹個黃色的傘蓋在馬前流動,頭馬緩緩而行。爾瑪依娜是壹匹紅色鬃毛的兇馬,俗稱“騷馬”,打扮成小醜,壹身青衣的馬前卒。有八匹馬,種馬是清朝的壹個將軍,穿著花翎,龍襖,高袖。整個燈會陣容龐大,兩個班的鑼鼓都是嗩吶,吹著打著,鼓動著人群,動不動就有數百大軍經過。鼓樂收緊後,總督下令升旗。手裏的紅綠旗壹揮,人們立刻精神起來,前隊轉到後隊,踩著鼓,開始串鐵鏈、吊環進場。會場裏有個流星錘開道帶起後方,把潮水般的人流壓到外面,中間騰出壹個廣場。馬開始列陣:八卦陣,星陣,龍門陣,狂喜陣...馬咬馬尾辮,壹壹對應,環環相扣,令觀眾目不暇接。

賽場的重頭戲是觀看“騷馬”奔跑。八匹馬,宰相,擁擠。紅鬃烈馬做了個馬般的驚悸,伸開蹄子狂歡,馬夫在平地上做了幾個後空翻,勒住馬,馬就跑了。新郎“倒栽蔥”,走“蜻蜓”路,繞場壹圈。“騷媽”停下來遠遠望去,被勒住了韁繩,跑來跑去放“煙花”。“煙火”是壹種特殊的“金色火花”,可以繞場三圈。這時,有後代專程來瞄準煙火,大多是新婚的郎軍。傳說他們拿回煙花就能生個兒子,無形中身價百倍。

最後的壓軸是聽騎兵裏壹個戴氈帽,拿蒲扇的“書生”來“穿越”,和壹般快板書差不多,不同的是打扇。歌詞押韻,朗朗上口。歌詞大多是勸世人行善,也有很多插科打諢,經常夾雜葷素。此刻成千上萬的人都沈默了。當地俚語聽起來特別親切。歌詞現在炸了賣,都是當地幾個學者寫的,歌詞真的很神奇。第二天,牙牙學語的孩子們就可以在大街小巷傳播整首歌詞了。這壹幕會讓我想起陸龜蒙的壹首舞馬詩:“月洞四百蹄,妳要傲氣輕捷。歌的結尾似乎受到了國王的青睞,我回望紅樓都不敢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