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主要包括穿脫衣服、鞋襪、整理衣服、獨立進食、洗臉洗屁股等。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應該讓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我來說說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人安排的溺愛。現在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因為父母做了所有的家務,所以只註重孩子的智力投入,而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老師註重培養孩子學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養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是在家裏,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經常寵著孩子,怕孩子吃不飽或者餵的太慢。孩子的生活都是大人在照顧,從而養成了孩子事事依賴大人的壞習慣。2.孩子還沒有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巧。由於孩子年齡小,在自理時往往不懂程序和方法,遇到實際困難。不是教孩子,而是家長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能自理。3.缺乏必要的反復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打扮的時候興致很高,經常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表揚。但是學了之後,孩子就失去了興趣,不想再做了,於是家長就改做了,這就讓孩子失去了反復練習的機會。那麽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獨立性呢?
第壹,增強孩子的自理意識。父母無條件安排事情讓孩子形成壹種錯誤的認識:父母會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喝水,父母會帶水;起床時,父母會穿好衣服...),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不要怕苦怕累,“做好自己的事”。1,正面教育孩子,增強孩子的自理意識。比如,通過談論“我是個好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為自己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而感到高興。又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圖片講述等)中幫助孩子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並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行為讓孩子受到感染和教育。比如我們班的王若彬小朋友,不會脫衣服,不會整理衣服。壹開始是老師幫他完成,但是讓彬彬仔細看,試著學學怎麽做,下次讓彬彬自己做,好嗎?老師知道彬彬是最好的。這樣可以增強彬彬的自信心,提高他的實踐能力。2.通過區分不同的行為(能自理的和不能自理的),鞏固孩子的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各種不同行為的圖片,讓孩子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老師把圖片講解的很到位,然後問小朋友,圖中哪個寶寶最好看。我們應該向他學習這種好的行為,也可以用例子來對比班裏的孩子,激發孩子的進步意識。第二,教會孩子自理的技能。要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壹定要明確自己照顧自己的方法。孩子們在學會如何系鞋帶之前,不會系鞋帶。孩子不會洗臉,所以不能洗臉。如果孩子們不知道把他們的玩具放在哪裏,他們就不能把它們放回去...也就是說,即使孩子有自理意識,即使缺乏自理能力,也做不好。所以,我們也需要讓孩子學會具體的自理方法。1,寓教於樂,讓孩子懂得照顧自己。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可以把壹些自理技能制作成兒歌、歌曲、有趣的情節,讓孩子在遊戲和娛樂中學習技能。比如在教孩子如何刷牙預防蛀牙的時候,我們教了他們壹首關於蛀牙的歌,每天早晚時刻提醒他們要刷牙,並讓張啟天陽親自示範正確的刷牙方式。孩子們看得很認真,表現得很好。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個別指導。因為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對於沒有等級觀念的孩子,要求是不壹樣的。對於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要求層次更高;對於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要求的標準要相對降低,不能強迫,更不能輕視,要因材施教。比如我們班的孩子,年齡相差很大,那麽對於大壹點的天洋和小壹點的郝彤來說,自理能力當然是不壹樣的。天陽特別會自理。他可以穿脫衣服,擦屁股。但是英語好的比較差,需要加強練習。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