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只有壹件事:遊戲。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他們通過遊戲認識世界,生活規則,形成道德規範。教師把孩子日常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融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用遊戲教育孩子的道德。首先,老師要選擇健康、有趣、有吸引力的遊戲內容。遊戲裏的主人應該是個好人,也就是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樂於助人的人。如果遊戲裏有壞人,最後壹定要受到懲罰。比如在“醫生看病”這個遊戲中,“醫生”壹定是壹個關心病人,時刻為病人著想的好醫生。在“警察抓壞人”的遊戲中,“警察叔叔”必須贏。在“母親和孩子”的遊戲中,應該讓“孩子”在“母親”面前說實話,不撒謊。其次,教師應該在壹天中利用遊戲來鼓勵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剛進小班的孩子不知道怎麽把玩具放回去,我就教他們玩“我把玩具寶寶帶回家”的遊戲。孩子通過反復玩遊戲,知道如何把不同種類的玩具送到相應的“家”,讓孩子逐漸養成玩具玩完後放回原處的習慣。小班的孩子經常會把玩具和積木掉在地上而不自知,那麽我們會玩“誰在哭?”當我問“我們來聽聽誰在哭?”他們會安安靜靜,用眼睛去找,找到了就把積木送回家。再比如玩“找我們的國旗”的遊戲,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第二,用故事和兒歌達到教育目的
孩子愛聽故事,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寫故事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有的孩子經常把饅頭油條扔了,屢教不改,我就用故事。《簸箕裏哭》,這個故事的大意是,簸箕裏扔出來的饅頭和油條向主人哭訴自己的出身有多不容易:農民伯伯先在地裏種小麥,然後施肥除草。麥粒成熟後,切開去皮,再用電磨磨成粉。最後將面粉加工成饅頭、油條等。他們多麽想被珍惜,現在卻只能在垃圾堆裏哭泣。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孩子懂得珍惜食物,改掉浪費的壞習慣。我在戶外的時候發現小朋友在爭壹個比較新的球,就給小朋友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讓他們說孔融為什麽不摘壹個大梨,用這個故事教育他們。
對別人要謙虛。從分享食物和玩具到分享愛和快樂。讓每個孩子知道在集體中
在活動中與其他幼兒建立平等、親密的關系,直接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並開展“壹起玩吧”、“讀好書”、“分享玩具”等活動,讓孩子們輪流分享,體驗與人分享的快樂。
妳也可以問壹個問題:“我想玩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我該怎麽辦?”“如果兩個孩子想玩同壹個玩具怎麽辦?”諸如此類,讓孩子充分討論,各抒己見,逐漸達成壹種* * *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用童謠來教育孩子。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們很喜歡。我利用這個特性把壹些自理能力編成童謠,孩子邊讀童謠邊做練習。看完童謠,壹些自理的事情也就完了。如:兒歌:
“疊衣服”關上門,拉住壹只小手,點點頭,彎下腰。《開火車》小褲褲兩個山洞,嗚——壹列火車進去了;嗚——兩輛火車進站了,露出他們的腳和歡樂。
第三,開展情境表演,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
孩子們喜歡看表演,喜歡參與表演。因此,在情境表演中對孩子進行德育滲透也是壹種有效的方式,如通過故事表演《李小多分水果》教育孩子要謙虛待人,通過歌唱表演《我的好媽媽》教育孩子要尊重家人,通過舞蹈《摘豌豆》教育孩子要熱愛勞動。再比如,通過即興的“我扶小弟弟起來”讓孩子學會關心人。
幫助別人,當妳看到別人跌倒時,妳不應該無視他們,而是把他們扶起來。這是妳應該做的,得到別人的幫助。
幫助別人時要學會說“謝謝”和“不客氣”。同時,利用“學做小客人”的表演,讓孩子說“請”和“妳”
良好的“再見”等禮貌用語,體驗禮貌用語在生活中的作用。另外,根據季節變化和社會節日,可以給孩子創造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機會,培養孩子的同情心。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在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中付諸實踐,使孩子的心智得到發展,良好的品德逐步養成。
第四,隨機教育
隨機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教育機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正確的引導。實踐證明,僅僅在有限的課時內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隨機做,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兒園的壹天,小班的孩子只有15-20分鐘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屬於遊戲、體育鍛煉、戶外活動、睡覺、吃飯等。壹天生活中的每壹個環節都是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機會。因此,除了有目的、有計劃地在日常活動的各個方面加強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外,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壹次完美工程課上,廢紙扔了壹地。當我看到滿地都是廢紙時,沒有壹個孩子主動提出打掃教室。我該怎麽辦?這個時候,我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他們,悄悄地俯下身去,撿起地上剩下的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