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秀美顏是人之常情,從普通素材中剪輯出亮點也無可厚非。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畫中的人不僅外表微調,就連被材料襯托出的身份本身也並不真誠。瀏覽新聞,這個現象和性別無關。從壹天幾塊錢預訂“精英男”的朋友圈,到支付數萬元接受洋房“貴族氣質”的培訓,“造名人”、“快精英”已經成為壹條成熟的產業鏈。
?仔細想想,這種現象雖然是意料之外,但其實早就有了。奧黛麗·赫本曾在電影《窈窕淑女》中扮演壹名賣花女。語言學家希金斯和壹個朋友打了個賭,為她量身定制了壹個“改造”方案,從口音、品味等方面把她包裝成壹個淑女,最終成功蒙混過關。可以說,只要人們渴望被人輕易仰慕的白日夢存在,就很難杜絕冒充“名人”的狡猾勾當。
?“裝總是裝”。選擇拼單是個人自由,擁抱嘗鮮也是正常消費。但以“名人”自居,難免會受到審美和文化意義上的批判。說到底,奢侈品的品牌溢價來源於它所講述的“故事”,歸結於營銷“神話”所創造的消費水平和生活狀態。所以,即使商品是正品,如果體驗已經被盜,那麽相應的符號值也會壹觸即破。或許偶爾的“高端展示”能贏得壹票好評,但長期來看很難不露出端倪。
?但從另壹個角度看,即使不是“咒語”,也很難說那些用奢侈品、頭等艙、豪華漢服“裝飾”自己的人,沒有陷入這樣壹個“象征性”的陷阱。壹段時間以來,在廣告、互聯網甚至影視文化產品有意無意的誤導下,壹些人把個人價值和自我實現縮小為背個名包、開輛豪車、出入高檔場所的象征性表達。就算這個所謂的萬人“名人”成為某些人模仿的對象,無論是在第二位,都已經和它的神萬裏差之千裏了。
?有人因為壹定程度上的“拼單名人”,而把所謂的“高端”符號錯覺當成對消費主義的“反擊”。這種說法雖然難免過於深刻,但也提醒了更多的人,人創造的商品不應該成為定義甚至控制人的手段。物質豐富是好事,但不應該讓它偏離“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真正價值。如果能力的象征、成功的表現、滿足的源泉都與物捆綁在壹起,人就難免被物所奴役,失去作為人的本來面目。學生陷入“套路貸”購買奢侈品的故事並不遙遠,朋友圈冒充有錢人詐騙的犯罪也已見諸報端。在享受消費的同時,也要對消費主義的泛濫及其背後的虛榮與浮躁多壹些警惕和小心。
物質的洪流漫過心靈的堤壩,容易讓我們忘記仰望星空,忘記靜心,忘記真正的快樂。積極面對生活,坦誠交友,既是自我修養的壹部分,也是社會謀生的必修課。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在驚人的朋友圈背後,細水長流的物質生活和有情有水的精神慰藉,大概就是生活常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