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教育培訓 - 發往中國的電報。

發往中國的電報。

中國的電報是西方國家入侵帶來的。為了擴大在亞洲最大國家的影響力,他們相繼在中國開辦電信業務,電報就是其中之壹。

早在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就擅自將長崎(日本)與上海之間的海底電纜連接到吳淞口外的大山島,並與上海英租界電報局連接,收發國際電報。此後,英美電信公司的海線也進入中國。

上述入侵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視,意識到外商在華開辦電報業務問題的嚴重性。1877年,天津與上海之間試行同城電報,上海航院至制造局、天津杜源至機械局的電報線路相繼建成,這是我們自己電報業務的開始。1879年5月,中國第壹條軍用電報線也宣布在天津至大沽、北塘建成。1884年,清政府設立內城電報局收發公務電報,外城電報局收發商務電報,並通過北京郊區通州,將自己創造的第壹條電報幹線延伸至首都。從此,北京開始用電報通信,當時也使用進口的莫爾斯手動電報機。到1899,國內已建成多條電報線路,基本構成了中國的幹線電報網。

20世紀初,中國在繁忙的線路上廣泛使用進口的莫爾斯自動電報機,以提高通信速度和質量。民國時期,局勢混亂,電報作為通訊手段發展極為緩慢。20世紀20年代末,電傳打字機被引入中國。從1927到1937這十年間,國家重點更新改造新舊電報線路5000公裏,電報局1500個。抗日戰爭時期,大陸電報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直到抗戰勝利後,各大城市才開始恢復和開辦特快電報、國際電報、夜間電報等業務。

65438年至0949年全國解放後,電報通信有所發展。國家投入使用了壹批蘇聯和德國生產的傳真機,並相繼推出了真正的傳真服務。為了加強國際聯系,1950年2月7日,中蘇兩國簽署了《關於建立電報電話通信的協定》,北京至莫斯科的國際用戶電報電路於2月2日開通,1959。

我國最早研制並投入生產的電傳機是1955年問世的55型電傳機。載波電報生產於1959。1964年開發了雙頭自動發射機;第二年,晶體管載波電報問世。全國各地電報局都采用撕紙條半自動傳輸設備,構成了我國比較大的電報通信網。至此,國內電報逐漸成為大陸市場的主流。

1967年初,數字保護碼用於電傳通信,大大提高了電報通信的質量。1969年,郵電部研制了更先進的中文電報解碼器,省去了電報從業人員翻譯電文的程序。

傳真電報簡稱傳真。傳真可以用來直接發送發件人的文件、圖形、表格、照片等。它的流行主要是因為它的通訊速度快,操作簡單。對方只需要壹臺傳真機就能收到和原件壹樣的復印件。其傳輸方式分為DC電報和載波電傳傳輸。如果實現電報通信,兩部分設備必不可少。壹是電報通信的終端設備,如手動電報機、電傳打字機、五單元自動發射機等。二是電報通信的傳輸設備,如通信線路、載波電報、無線收發器等。

電傳打字機包括兩類。壹種是機械式電傳打字機,依靠電機驅動壹系列機械動作來接收或發送信號;另壹種是電子電傳打字機,它的發送、接收和各部分的協調都由電子邏輯電路控制。常見的傳真機有原件傳真機、照片傳真機、用戶傳真機、信函傳真機、電子傳真機、電子計算機自動中繼機等。

80年代初,郵電部決定恢復使用人工電報代碼符號、國際通知術語和公用電報代碼字。1982期間,國內部分城市開通國際傳真業務,主要針對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6月,1984,西藏自治區試行藏文電報業務。同年8月1,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256路程控自動電報中繼系統在上海電報局投入運行。次年,郵電部五二四廠成功推出漢字電傳打字機,具有自動將漢字翻譯成電的功能。次年2月,江蘇省第壹個省內公用快速傳真通信網65438+建成,後來發展成為面向18省會城市的省際真實傳真業務。1988 65438+10月6日,郵電部決定從2月1日起在全國33個城市推出“禮儀電報”新服務,滿足了當時人們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信業發展迅速。電報業務也發展起來了,邀請電報業務開通了。1990 165438+10月7日,西寧市公用電報自動中繼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宣布建成除拉薩外所有省會城市的公用電報自動中繼網。

然而,隨著有線電話、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服務用戶的不斷增長,電信服務呈現多樣化。因此,電報的傳統業務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現在很少有人去郵局發電報,取而代之的是傳真機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十萬火急,發個電報”的情況只能成為人們的記憶。

五針電報

五針電報工作原理:兩個指針指的是正在傳輸的同壹個字母。

1844年5月24日,摩爾斯從華盛頓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壹份電報。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裏,莫爾斯用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辛苦工作了十幾年的電報機,發出:“上帝創造了多麽大的奇跡啊!”壹句話。1871年——中國最早的電報通信。

英國、俄羅斯、丹麥鋪設的香港到上海、長崎到上海的水線長達2237海裏。1871年4月,違反清政府不準登陸的規定,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秘密將海底電纜引出海面,沿長江、黃浦江敷設並登陸上海,並在南京路12號設立報館。6月3日開始通知1871。這是帝國主義侵華的第壹條電報水線,也是上海租界設立的電報局。

1873——中國最早的漢字編碼

因為漢字是由很多部首組成的,結構復雜,字體多樣,每個字都有壹個面,電報不是直接用代碼來表示的。所以用四個阿拉伯數字表示壹個漢字的方法,簡稱四碼電報,中國漢字多達6萬個,常用的只有1萬個,所以用10(10000)的四次方來表示。1873年,旅居中國的法國人S·A·維古爾(S A Viguer)參考《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法,選取了6800多個常用漢字,編纂了第壹部漢字碼書,命名為《新電報書》。後來,它被我國的鄭·改編成新版的《中國電訊報》。這是中國最早的漢語法典。

1873-中國人發明的最早的電報。

1873年,華僑王成榮從法國回來後,在福州與王彬壹起研制了中國第壹臺電報機,並向政府請願,要求政府自辦電報機。清政府拒絕采納。

1875——中國最早的電報學校

福建巡撫丁日昌積極倡導電報事業。1875福建船政學校附屬電報學校,培養電報技師。這是中國第壹所電報學校。

1877——中國第壹條自建電報線

1877期間,福建巡撫丁日昌利用訪臺之機,提議成立臺灣省電報局,擬定電報線路建設計劃,並派電報學校學生蘇如琢、陳平國負責。先建旗後(今高雄)至府城(今臺南)。負責這個項目的是武官沈國光。於1877年8月開工,同年10月11竣工,全長95裏。這是中國人自己建設和管理的第壹條電報線,為中國電信揭開了新的篇章。

1879——中國大陸獨立建造的第壹條電報線。

1879年(清光緒五年),國內外戰事頻繁。沙俄抓住機會奪取我國伊犁,派軍艦進入我國領海。為了溝通軍情,清政府派李鴻章與在中國開設電報局的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談判。中國出錢,委托它修建從大沽(炮臺)、北塘(炮臺)到天津,從天津兵工廠到李鴻章衙門的電報線。這是中國大陸自主建設的第壹條軍用電報線。

1880——中國最早的普通電報局。

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任命盛宣懷為總經理。並在天津創辦電報學校,聘請丹麥人博爾森和克利欽為教師,委托大北電報公司向國外訂購電信設備,為修建天津至上海電報線路做準備。

1881年——中國第壹條長途公用電報線

4月,1881,從上海和天津兩端同時開工。到12年2月24日,全長3075裏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全線貫通。1881 65438+2月28日正式開業,收發公私電報,並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濟寧、鎮江、蘇州、上海設立電報分局。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壹條長途公用電報線。

1887——中國自主建造的第壹條海底電纜。

在時任臺灣省省長劉銘傳的主持下,福州至臺灣省長達433英裏的電報水線——閩臺電纜,耗資巨大,於1887年竣工。它連接著臺灣省和大陸,在臺灣省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的第壹條海底電纜。

1899-廣州是中國第壹個使用無線電通信的城市。

中國最早使用無線電通訊的地區是廣州。早在1899年,在廣州巡撫署、徐幫虎、前山、威遠等要塞,以及廣海、鮑比、龍翔、江大、江公等戰船上都設置了無線電機。

1905-天津開辦中國最早的廣播學校。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壹個無線電訓練班,聘請了壹位意大利人格拉斯當老師。他還要求格拉斯購買馬可尼公司的花式無線滅火電機,安裝在南苑、保定、天津和壹些軍艦上,通過無線電相互聯絡。

1906——中國最早的民用無線電通信開通。

1906因廣東瓊州海底光纜中斷,瓊州、徐聞架設無線電機,兩地開通民用無線電通信。這是中國民用無線電通信的開端。

1908-在上海開設廣播電臺

1908年,英國商人在上海英租界的鐘會飯店私自設立了壹個廣播電臺,用於通知海上船只。後來被清政府買下,遷到上海電報局,這是上海最早的廣播電臺。

1911年——中國最早的長途無線電報通信。

1911年,德國商人西門子電話公司向清政府申請在北京和南京架設無線電報,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實驗。

電臺設在北京東便門和南京獅子山,測試效果不錯。辛亥革命時期,南北有線通信受阻,南北通信依靠這兩個地方的實驗電臺。電信屬於交通部。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清政府郵電司,改組為交通部,設置電務署、郵政署、路政署、航政署四個部門。今年:

上海電報局開始用打字機收發電報。

◆在京津長途電話線路上加裝感應線圈(即普通線圈或負載線圈),提高通話質量。

◆國際無線電報協會規定我國電臺的呼號範圍為XNA - XSZ。

1913——最早的郵電學校和無線電報局成立。

8月,交通部通信學院開設了電線電氣工程班和高級電氣工程班,分別學習電線和無線電工程。同年,北京成立郵電學校。有高級班(兩年畢業)和中級班(壹年畢業)。4月,1919,增加了專門的電話課程(招生對象僅限國內外院校電氣工程專業畢業生),招生20人。北京電報局成立,配備了壹臺5千瓦的無線電發射機,地址在東便門外。

1919-建立無線電遙控接收局

1965438+2009年4月,北京廣電局遷至天壇。在北京廣電局東便門原址設立了遠程接收處,用真空管收音機直接接收歐美國家的廣播新聞。6月28日,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與德國簽訂和約的消息傳到坐在總統府前的學生們耳中,激發了五四運動後的反帝愛國運動。從此打破了外國公司大北、大東、太平洋壟斷國外新聞傳播的局面。

1921-65438+10月7日,中國加入《國際電報公約》。

1924-沈陽開始建設遠程電臺。

1924年,沈陽故宮八角亭內首次架設無線電接收機,接收世界各地的消息,並與德國、法國締結單向通信(即單向接收歐洲發往中國的電報)。同年秋,北大營長波電站建成,安裝了10 kW真空管發射機,實現了與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和雲南的長途通信。

1927-中歐雙向通報。

1927年6月,沈陽大型短波電臺建成,安裝了10 kW的德國無線電發射機。年底,沈陽國際廣播電臺成立,與德國建立了雙向通報電路。這是中歐直接交流的開始。1928年增加了壹臺10 kW的美式短波發射機。沈陽國際廣播電臺接受和轉發北京、上海、天津、漢口的國際電報,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國際廣播電臺。

1930-上海國際廣播電臺成立。

從1930到65438+2月,與舊金山、柏林和巴黎建立了直接的無線電報通信。正式開通中美、中德、中法電路。這是當時唯壹由國家經營的國際電信機構。

1933型電報機首次用於中國電報通信。

1937-中國開始在長途幹線上安裝單向或三向載波機。解放後,新中國的電報事業蓬勃發展。1969年,“中文電報解碼器”問世,能自動將電碼翻譯成漢字。電報局收到的電報不是壹組阿拉伯數字,而是直接打印的漢字。中文電報解碼器的三個工作過程是:首先把接收到的電報代碼像電傳打字機壹樣自動翻譯成數字或字母,然後像電動翻譯機壹樣把這四個數字自動翻譯成漢字,控制打印機打印漢字。

中文解碼器的翻譯打印速度相當驚人,高達每分鐘2800個漢字,平均每分鐘1500個漢字。它的出現解決了電報傳輸過程中四碼自動翻譯成漢字的問題。

但是,至於在發電報的過程中,把漢字自動翻譯成數字,它就無能為力了。因此,為了實現同時收發報紙過程中電報的自動翻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研制出了“中文電傳打字機”,又稱“漢字電報機”。漢字電報機的形狀與普通的中文打字機相似。機器表面有壹排漢字。按下該鍵,相應漢字信號可自動發送給對方。接收方可以根據報文格式直接在紙上打印漢字,也可以用復寫紙復印幾份。漢字電報還可以口授指令,其通知速度高於當時的電子電報。

8月1,2001:從今天起,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取消公用電報業務中的急、加急業務。這標誌著在快速發展的新興通信產業的沖擊下,傳統的電報業務正在淡出人們的生活。40年來,《東方紅》和《日出》的優美音樂總是在整點時分回蕩在北京西長安街上空,北京電報大樓幾乎成了時代的象征。如今,這座著名電報大樓裏的電報服務櫃臺蜷縮在壹個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每天只有少數用戶發送電報。

1985之前,北京電報局公用電報業務量最高峰時達到每月300萬份,占電報局總業務量的壹半。近年來,雖然電報部門開發的鮮花禮儀電報等新業務深受用戶歡迎,但由於許多更有效的通信手段的沖擊,城市居民的整體電報業務量直線下降。公用電報業務量每月只有40萬份左右,僅占電報局總業務量的3%。

相比之下,北京的普通電話、移動電話、傳真、電子數據交換、計算機通信和衛星通信等新興通信手段發展迅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層出不窮的業務產品有力地推動了通信消費結構的升級。中國電話普及率正以每年1到2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增長,中國固定電話用戶超過1億,成為中國最大的用戶群體。同時,手機因其方便、快捷、個性化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人均消費達到73元,比1995高出8倍。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2600萬。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據和多媒體通信的消費也快速增長,達到人均3.6元,占比從1997的0.9%上升到1.7%。然而,傳統的電報業務正在衰落,下降明顯,從人均1.6元下降到0.2元,占比下降到0.1%。對於電報行業的前景,信息產業部有關人士表示,中國西部的通信設施還比較落後,傳統的電報行業不會馬上消失。回顧中國電報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電報在中國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7月13,17日,記者走訪了上海電信大廈和上海電信博物館,了解到有著142年歷史的中國電報業務也大幅萎縮,但“星星之火”仍在閃耀:在上海市延安東路1122號電信大廈,又多了壹個可以收發電報的營業廳,平均下來,2006年02月06日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宣布停止電報業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公司在互聯網上宣布了這壹消息。互聯網這種高科技的通訊手段,只是電報“退出”的重要原因之壹。隨著越來越少的人使用電報,這條新聞在引起公眾媒體的註意之前被忽視了壹個星期。

據西聯公司稱,最後的65,438+00封電報包括生日祝福、對死者的哀悼和緊急通知。其中,很多發電報的人並不是電報的忠實粉絲,而是為了“發出美國歷史上最後壹封電報”而來。

西聯公司成立於1855,當時電報是壹種先進而普及的通訊手段,後來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它也是美國最後壹家提供電報服務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