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落後的現實迫使新加坡把吸引外資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吸引富國投資,不僅是為了盡快擺脫生存危機,也是為了自身安全。如何吸引外資是當時新加坡面臨的最大挑戰。新加坡的做法是:政府以補貼的形式鼓勵外資落戶。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有效的。但是補貼的錢從哪裏來?在這個問題上,新加坡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通過強制推行個人儲蓄中央公積金來解決國家資本的來源和積累。中央公積金不僅為吸引外資提供補貼來源,還為政府住房單位(相當於中國的經濟適用房)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1965 ~ 1973初期,新加坡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以補貼的方式增加對外資的吸引,重點發展轉口貿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國直接投資的持續增長促進了經濟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大力建設政府住房,不僅實現了“居者有其屋”,而且有效地刺激了國內消費市場。即使人民安居樂業,也有助於國家資本——中央公積金的擴張和積累,形成獨特的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模式。
隨著形勢的變化,雖然後來調整了政策,但基本模式沒有變,只是在原有基礎上逐步完善。比如1974 ~ 1985時期,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和快速發展的軌道,新加坡開始在貿易轉口的基礎上發展加工業,導致國內勞動力資源短缺,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國雇傭勞動力。當時的政府壹方面通過制定移民法,使用廉價的外國勞工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另壹方面通過提高中央公積金的繳費率來限制當地勞動力成本的增長速度。
1986到1997,鑒於房地產投資過熱,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新加坡大力發展服務業,將服務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二引擎”,特別是金融和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將新加坡打造成區域性的金融和信息中心,使其能夠吸納和輻射貿易和金融。
1998之後,亞洲金融危機帶來了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面對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以及高昂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原有的發展模式遇到了挑戰。其經濟政策的調整主要集中在利用成熟的經濟制度,積極發展知識型經濟產業,鼓勵國民創新創業,政府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
新加坡的成功經驗:
第壹,健全的法律體系。新加坡是法制健全的國家,嚴格的法律管理是壹切工作的基礎。從健全的法制到政治穩定。目前,已經生效的法律有500多種,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無論國家部委還是法定機構,背後都有壹部法律或幾部法律,職責明確,分工明確,宏觀微觀,無縫銜接。比如在公務員管理方面,制定了壹套嚴格、詳細、具體的法律法規,包括《公務員法》、《公務員行為準則》、《公務員處分條例》、《預防腐敗法》、《財產申報法》、《公務員指導手冊》等。,從公務員的錄用、晉升、調動到其工資、福利、休假、退休和考核評估。對違反公務員法、反腐敗法等法律法規的公務員,不僅要批評教育、停薪留職,還要繩之以法、追究責任。
二是精英治國。李光耀經常跟人說“新加坡除了人沒有資源”。新加坡的快速發展不僅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開放政策,更重要的經驗是新加坡政府壹直倡導“人才立國”和“精英治國”的理念,推行“精英主義”,讓最優秀的人來管理國家。同時,積極推行“國民教育”和“終身學習”戰略,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形成了壹套適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要求和適應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公務員培訓制度和方法,培養了壹支公正、廉潔、敬業、高效、創新的國家公務員隊伍。新加坡人口少,經濟發展快,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實行“精英治理”的政府,更是渴求人才。這是新加坡多年來壹直秉承的理念。對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比如政府每年選拔學習成績優秀的高中畢業生,提供總統獎學金,送他們去國內外著名大學,畢業後與政府簽約為政府服務至少五年。如果其間政府選擇讀碩士(壹年學制),需要簽訂合同延長為政府服務三年。在這八年的工作中,政府和總統獎學金的獲得者可以雙向選擇。如果妳認為人才特別優秀,政府會給他們升職。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將選拔門檻和時間提前,所有有潛力的年輕人都可以作為未來政府官員的人才儲備,並在長期的考察中,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不同情況,為他們提供最合適的崗位。對於執政黨來說,人民行動黨(PAP)是壹個精英領導的政黨,它強調“由人民執政”。新加坡的未來和命運取決於少數精英人才,國家必須是最好的。黨員也分為兩部分:黨員是幹部,黨員是群眾。黨員,壹個幹部,向社會各界優秀人士尋求入黨邀請,實行高薪政策,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成為部長、議員。內閣部長的薪酬緊緊圍繞金融、制造、會計、工程、法律、跨國企業六大私企的最高薪酬,而黨員壹般很難晉升為黨員,壹個幹部。在新加坡的政府體系中,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以政績為導向的績效政治。選拔人才完全基於個人能力和表現,允許各類優秀分子在政府機關任職。
三是憂患意識,即創新意識。新加坡這個小國,卻能在激烈的國際舞臺上立於不敗之地。核心和重點是它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生存意識和創新意識。這種焦慮感和危機感已經被很好地理解並滲透到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成為新加坡立國和強國的靈魂。首先,繼續推進政府部門改革,加強機構和運行機制創新。新加坡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公共管理和運作方式的“八個現代化”(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集權與分權、透明、創新、電子化和親商),在新世紀推出了265438+20世紀公共服務計劃,以“創新、變革、創新、改進”為政府的基本價值觀。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似,新加坡政府部門的組織結構是垂直結構體系。為了提高服務效率,有必要提供壹體化和無縫的政府服務,並在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進行重組。這對新加坡是壹個很大的挑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新加坡政府專門制定了政策,出臺了新的規定,撥出專項資金來做這些事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塑造“創新引領型國家”。新加坡在發展電子政府方面被公認為世界領先國家之壹。在著名咨詢公司埃森哲對電子政務的調查中,新加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電子政務“創新領先國家”,與加拿大、美國並列。從1981開始,新加坡政府開始全面、壹致地推行電子政務。新加坡的電子政務系統主要針對三大對象:公民、企業和公共機構員工。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應用,推動公共部門改善公共服務,有效轉變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和政府、公民、企業之間的互動溝通,為公共服務提供更高水平的便利、效率和效果。
第四是實用主義。新加坡的所有政府工作都有很強的實用主義傾向。小國寡民、孤島孤城的局面,使得人民行動黨的黨員、議員、政府高官和普通公務員都有壹種深深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形成了壹種基於實用主義的“生存哲學”。“效率優先”或“有用”成為政府制度和政策執行正確與否的準則。政府從來沒有被任何信條所束縛或限制,只信奉“有用就是真理”的原則,壹切對新加坡的發展都是有用和有益的。
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