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上海馮靜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新上海八景之壹,位於西南。我在這裏與妳分享關於馮靜古鎮導遊的500字,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關於馮靜古鎮500字(精選文章1)馮靜古鎮的建築大多是明清風格,都具有傳統江南白墻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二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後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廳堂、儀門和廳堂,前後樓有走道相連,稱為走馬堂樓。屋頂多為觀音兜和巫山影壁。寺廟建築多為宮殿式。古民居建築總面積48750平方米,其中9處已被列為上海市第壹批不可移動文物。
古鎮水網多,鎮上河流橋梁多。素有“三步兩橋,壹望十口”之稱。沿河古街綠樹成蔭,古鎮水巷靜謐;跨河古石橋39座,其中元代1,明代11,清代21。
瑞虹橋,建於明朝,位於虹橋河口。清朝康熙初年,發生了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工人罷工運動”的“虹橋血案”。故事被記錄並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寺內立碑。
楓涇是聞名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廚房壁畫、燈籠、剪紙、刺繡和編織等民間藝術歷史悠久。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了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獨特藝術風格的金山農民畫,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鎮上還有許多著名畫家的祖居,和平街程世發祖居已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展覽館位於壹座中西合璧的建築的二樓。樓前是壹棵古老的銀杏樹和壹簇大杠。博物館裏陳列著丁聰的生平和100多幅漫畫,幽默的繪畫常常讓人駐足流連。南街唐生巷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位於清代狀元蔡壹泰的讀書樓內。很優雅,但是壹副圖透露出濃濃的鄉土氣息。在國內外有相當影響的農民畫和丁聰的漫畫,程世發的國畫,顧水如的圍棋,都集中在楓涇鎮,這是中國少有的地域文化現象。
《馮靜古鎮導遊詞500字》第二部分(節選之二)主要講述了楓涇古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唐朝的宰相(弓玄),宋朝的外交大臣陳(德),明朝的內科醫生陳以誠,清朝的狀元蔡義泰,已經取得學士學位和官職的,還有近代的名人如陶玉生、、、丁磊、丁聰、程世發等。他們的好名聲傳得很遠。
背面兩側邊欄上的對聯全文是:
五代以後,南北分為壹鎮;
古今融合,源遠流長。
據說楓涇古鎮歷來分南北,南鎮歸浙江嘉善,北鎮歸江蘇松江,壹鎮分南北。這種奇怪的現象經歷了唐宋元明清五代,直到三月1951,南鎮並入北鎮,統壹為壹鎮。雖然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壹直在融合和傳播。
我們即將步入我們古樸的古城。看這精致典雅的門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風格。門道中間刻著“嗯嗯嗯”兩個字。Hmmm-hmm-hmm-hmm-hmm是不折不扣的楓涇方言,普通話裏是我家的意思。這個門是我們鎮上的迎賓門,它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我們來看看這兩面墻上刻的兩句順口溜,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是個多水多河之地,所以水產品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以吃到新鮮的水產品。其中的“五月拉斯吃不膩,六月暴孩轉紅”,大家猜猜是什麽?拉斯學名蟾蜍,又名蟾蜍,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斯不會起痱子,拉斯嫩滑嫩滑,可以紅燒、油炸、鹽漬、煙熏,尤其是煙熏拉斯。這是楓涇的壹道名菜,色澤金黃,氣味芳香,味道鮮美。彎彎其實就是河蝦,是楓涇人對河蝦的壹個形象稱謂。眾所周知,新鮮河蝦煮熟後會自然彎曲,故名。走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走廊,江南最有人情味的水鄉典型建築。這條長廊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最好的長廊之壹。長廊內是商鋪和住宅,外緣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連的城河。古鎮區壹條區級河流,全長約1200m。水系主要來自浙江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效果,就是下雨時鞋子不濕,盛夏不打傘,給當地居民和遊客帶來了很多便利。以前這裏是繁華的商業街,沿河的店鋪很多,尤其是30多家米店和麩皮店。這是因為這個城市的河道比較寬,噸位比較大的船只可以直接進來裝卸貨物,所以很多老板選擇在這裏開店。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己的貿易不受天氣影響,可以照常做生意,所以在建店的時候,特意打造了壹條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方便自己和別人,所以也在自家門前搭起了遊廊。可想而知,最早的遊廊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壹。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才逐漸建成今天的無憂裏這樣壹條整齊而有特色的長廊。
楓涇古鎮位於上海的西南部。歷史上,她因地處吳越交匯處而被稱為吳越名鎮。如今,它與上海和浙江的五個縣(市)(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和平湖)接壤,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根據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中心鎮定位和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根據楓涇鎮十五規劃綱要,充分發揮楓涇鎮的區位優勢、環境容量優勢和潛在的經濟發展能力。到規劃期末,楓涇鎮將逐步建成規模合理、基礎設施完善、公益性強,具有商貿、交通、休閑、居住、文化旅遊等主導功能的城鎮。因此,楓涇鎮的性質確定為:經濟強鎮、商貿重鎮、文化名鎮、生態新城。
楓涇鎮在宋代成為壹個城市,元朝十二年(1275)正式建立。是壹座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橫跨吳越。楓涇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網環繞,區內河流縱橫。素有“三步兩橋,壹望十埠”之稱,小鎮小巧玲瓏,形似荷葉;境內綠樹成蔭,房屋規模不大,水流湍急,荷花遍布全境,故又稱“清風井”、“楓溪”,別稱“芙蓉鎮”。20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走在這座橋上,妳可以看壹看。壹邊是我們的古鎮,壹邊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壹句諺語:站在這座王石橋上,妳可以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妳不妨看看。
妳可能不知道,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完整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古鎮。眾多的祠堂和寺廟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外的四大宗教聚集的獨特宗教文化。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王石廟,在我們當地也被稱為王石廳。建於明萬歷七年(1579),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擴建為前、中、後李三寺廟建築結構,占地3000余平方米,成為吳越附近規模較大、影響較大的寺廟。歷史上,王石寺是金山區道教主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尤其是王石的生日,每年農歷八月初二。這壹天,王石廟要為王石舉行巡廟大會,數十裏之外的鄉親們歡聚壹堂,船只爆滿,熱鬧非凡。
1966年,王石寺的宗教活動停止,廟會行業逐漸廢止。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鎮之壹。區政府對楓涇鎮做了相應的規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廣大信眾的強烈願望下,7月20日,經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批準,在楓涇北街409號重修了王石寺。重建的王石寺由壹座偏殿和壹座大殿組成,占地3000平方米。
馮靜古鎮導遊500字(節選之五)歡迎來到馮靜古鎮!我是妳的導遊。我姓x,妳可以叫我小x,為了方便妳參觀,我先介紹壹下。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上海八景之壹,位於上海西南部。歷史上因地處吳越交匯處而被稱為吳越名鎮。如今,它與上海和浙江的五個區縣接壤,是上海通往西南省份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古鎮周圍水網密布,鎮上有52座橋。現存最古老的橋是元代的何誌橋,已有近700年的歷史。這個城鎮規模很大,有29條街道、廣場和84條小巷。截至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和平街、生產街、北街、友好街4處,總面積48750平方米(不含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築)。是上海大型保存完好的水鄉。素有“三步兩橋,壹覽十埠”之稱,鎮上有許多小堰,形似荷葉;境內綠樹成蔭,房屋鱗次櫛比,流水湍急,荷花遍布全境,故又稱“清風井”、“楓溪明古鎮”,橫跨吳越兩界。
關於馮靜古鎮的500字導遊詞(選文6)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布相對均勻。總的來說,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楓涇鎮政府對面的紮西河邊,有壹座長600米的古宅,建築面積654.38+0.2萬平方米。古戲臺以西,位於和平街92號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固。兩邊的門框都是石柱,高高的門口上方“郵局”幾個大字格外顯眼。這是上海現存為數不多的清代郵局舊址之壹。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元年(502),楓涇南門就已建有道觀。明清時期,佛教盛行,大街小巷、小巷、廣場上到處都是寺廟。鎮上有三座寺廟。到了清末,天主教也開始作為楓樹資源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被引進。去性感寺、廟、祠堂等人文景觀,都能找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壹半吳,壹半邊關的歷史痕跡。
北街是古商業街中保存最完好的壹條街。走過石板街,走在平坦的棧道上,壹眼望去,狹窄的街道兩旁都是兩層小樓。擡頭看天,只能看到狹窄的天空,木窗露出原木的本來面目。建築臨街的壹面都是平面結構,看不到每棟建築的特點和規模。從後門的城河望去,家家戶戶都枝出河外,或屋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或底樓緊臨水塔,層層石階直通河港,或倚諸葛和小軒窗,形成水鄉多彩的景色,偶爾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經過,人與景相映。
北街古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壹直很發達。早在宋代,鐵、木、竹、農具、日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隨著紡織技術的引入,紡紗和織布盛行。明清時期,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生產和貿易中心,“日產布數萬匹”。到了近代,大部分古代作坊都已破敗不堪,保存最完整的是375號的石臺山藥房(藥店),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的生產情況,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街,現規劃為手工業作坊,配備生產設備,培訓相關人員。屆時將向遊客展示編織、熨燙、制藥、制作竹木器皿等古代手工藝制作技藝。遊客也可以自己動手操作和體驗。在這些作坊裏,妳可以選購到原汁原味、質樸的手工藝品。當然,妳也可以嘗試自己做小竹筒、鏟子、鋤頭、布鞋、土布頭巾。......
我今天的講座到此結束。這裏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約30分鐘後在大門口見。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祝大家玩得開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