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魯劇的傳統劇目有哪些?

魯劇的傳統劇目有哪些?

魯的劇作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小劇、單劇,如《小孤仙》、《蕭傑年》、《王》等,是其基礎劇;另壹種是蓮臺本劇,以鼓詞為主。如金鞭、金鐲、玉環、五女盛唐等。魯劇現代戲《李二妻再嫁》首次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1)特色:魯劇是山東省最重要的地方劇種之壹。她以樸實生動的語言,優美悠揚的歌聲,豐富多彩的音樂詞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廬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其日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並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魯劇團在山東各地、市、縣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到1960,全省已有29個專業魯劇表演團體。在中國其他地區,如新疆、大連、哈爾濱、錦州等城市,也相繼成立了魯劇團。1983以來,山東省音協多次舉辦魯劇音樂研討會,其中1985在魯劇之鄉東營舉辦魯劇音樂融合研討會,1986山東省文化廳舉辦全省魯劇青年演員特等獎。魯劇藝術生涯人才輩出,後繼有人。魯戲曲藝術之花將在中國戲曲藝術的百花園中更加絢麗多彩。

(2)歷史介紹:魯劇發源於樂安縣石家村(今東營區牛莊鎮)。魯戲自形成以來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魯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遵循著“山東舒勤(說唱揚琴)-偽裝舒勤(又稱偽裝揚琴)-取名魯劇”的演變發展。

山東舒勤原稱“小曲”,後因其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早期稱“揚琴”),被群眾稱為“揚琴”。山東舒勤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它最早流行於山東省西南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說唱舒勤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城市或外省演唱,曾被稱為“文明的舒勤”、“山東的舒勤”。山東秦書在演唱時,兩人配合默契,以唱念為主,表演為輔,唱念結合緊密;演唱時,以揚琴和掛件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征。這種集唱、說、演於壹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秦書從說唱藝術形式向戲曲藝術發展的基本條件

據《黃河誌》記載,1884年以前,黃河口廣饒以北(當時的樂安縣)和利津以東沒有堤防。每到汛期,黃河經常泛濫,這個地區的貧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離沙漠謀生。於是,以唱當時流行的“小曲”形式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靠“唱歌”乞討成為壹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

在這裏,牛莊和尤果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以演唱民間音樂為職業。在眾多的民俗節日中,尤果鄉東寨村的石殿元(綽號石亞蘭)、張蘭田、張誌田以及尤果鄉西上村的尚等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稱的“大喇叭”。

65438年至0880年,山東秦書傳至樂安北部,且傳播迅速而廣泛。尤其是在牛莊和尤果,學唱山東秦書的人不計其數。農閑時,或三五夥伴,或拉幫結派,現場唱琴書的人隨處可見。可謂“村村通揚琴,婦孺皆會唱”。

石殿元,當地人稱為“大喇叭”,是東營區(原廣饒縣)牛莊鎮石家村人,以唱舒勤和民間小調聞名。1887左右,石殿元去河南學習表演藝術半年。他從河南回來不久,就開始教書育人,經常登船到處唱歌。在藝術實踐中,他獨辟蹊徑,將山東琴書改良為“變相揚琴”,成為開創魯劇藝術的主要藝人。

1900左右,由石殿元發起,崔馨月、崔新慶、譚明倫等人響應,開始對坐式揚琴進行創造性創新。他們在多年鋼琴書演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五音戲、東陸梆子等劇種的藝術表演節目,直接運用了“跑驢”這壹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鋼琴書曲《王曉感角》由坐唱形式改為服裝表演。表演時,他們用竹簽、紙、布等材料紮成驢的形狀,並塗上顏色,使其栩栩如生;崔馨月飾演青衣英功的兩個女孩,背著包,把身體綁成驢的形狀,騎著驢;當時,典元扮成挑夫王曉,頭戴氈帽,腰系圍裙,拿著鞭子趕驢走;秦春田等人陪著他。隨著兩位樂手的載歌載舞,人物性格活潑,歌聲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樸實,讓在場的觀眾耳目壹新,興趣盎然,時而笑,時而聽。整場演出聲、情、做、唱俱佳,觀眾贊不絕口。最初的嘗試非常成功。於是,壹種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新的地方劇種——廬劇應運而生。

鋼琴書《王曉幹校》由坐唱形式改為服裝表演並獲得好評後,石殿元等人在藝術實踐中努力改進和完善。基於他們第壹次演出的經驗,他們先後將藍瑞蓮的《畫水》和王的《借年》等琴書中字數較少的書目改為整容演出。然後把《父母雙變》《白蛇傳》等角色更多、情節更復雜的片頭改成了變相的揚琴表演。揚琴的變相出現是魯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魯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魯劇”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主要的說法是,紙驢是作為道具來演唱揚琴大戲《王曉甘角》的第壹場演出,所以被當時的人們稱為“驢唱”,或簡稱為“驢戲”,“驢”字不雅觀。因“驢”與“魯”諧音,遂演變為“魯劇”。關於"魯劇"名稱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解放前"魯劇"這壹名稱從未正式確定。藝人壹般稱自己的演唱為“變相揚琴戲”,大多數人也稱之為“變相揚琴戲”或“揚琴戲”

1952之後,在對變相揚琴戲進行壹系列改革的基礎上,在原魯劇團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山東魯劇團,濟南魯聲琴劇團正式命名為濟南魯劇團。至此,魯劇的名稱正式確定。

新中國的成立極大地改善了魯劇發源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魯劇不再是民間藝人生存和乞討的途徑和手段,而是作為壹門真正的舞臺表演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群眾的喜愛。以魯劇創始人石殿元的故鄉石家村為中心,譚佳、牛莊、陳官、、鬥科、、大榭宋等鄉鎮成立了業余魯劇劇團。春節和豐收後,這些業余魯班以唱魯劇來慶祝,這壹習俗延續至今。1956年,廣饒縣第壹個專業魯班成立。1959年至12年,廣饒魯劇團成立。劇團成立後多次赴淄博、濟南、河北等省市演出,為魯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9年,在原墾利縣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墾利縣魯劇團正式成立。1986演出的呂霄話劇《拷張任》曾被山東電視臺拍成藝術片在全省播出,並獲全國電視藝術電影獎三等獎。1988年,根據群眾要求,利津縣京劇團也改為利津縣魯劇團。

65438年至0953年,山東魯劇團改編的《李二妻再嫁》獲得巨大成功,使山東魯劇名揚全國,在魯劇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姐妹容易嫁》、《王借兵》、《光明大道》等壹批新的優秀劇目分別獲得編劇獎、演員獎和音樂獎。《李二嫂改嫁》等劇目多次進京報道,劇團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前後,李二的妻子改嫁,兩個山脊,姐妹易嫁,王的借年,逼婚等劇目相繼被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各地及國外上映。在此期間,林建華、郎鹹芬、、等壹大批著名的魯劇演員為觀眾所熟知和喜愛。

(3)旅遊指南:大型旅遊團來東營,可以組織壹次魯劇專場演出,每次演出壹般在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