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日照早餐培訓

日照早餐培訓

最近,山東省和全國興起了學習許振超同誌的熱潮。許振超同誌是我們工人中敢想、敢做、能幹、勤勞的傑出代表。他是新時期產業工人的楷模,是我們幹部職工學習的榜樣。

第壹,我們要學習他的愛崗敬業,為國盡忠的主人翁精神,做到事必躬親,愛所做,精所為。

許振超同誌認為,愛崗需要敬業,敬業需要勤奮。他已經工作了30年,他總是兢兢業業,壹絲不茍,願意為自己的工作做出貢獻。許振超同誌的事跡生動地表明,只要我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就壹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要牢固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熱愛本職工作。勞動是人類生存和進步的基礎。沒有勞動,人類壹天都無法生存。對我們新時期的廣大勞動者來說,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是施展才華的舞臺。每個工作都是光榮的,每個勞動者都是偉大的,每個工作都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愛和奉獻反映了壹個人的性格。工作中敷衍了事,推卸責任,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我們工人階級必須珍惜我們的工作,充分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盡職盡責地做好我們的工作。

我們應該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努力成為我們崗位上的專家。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工作都有自己的規律,每個任務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我們要像許振超同誌壹樣,努力學習,努力學習,努力學習,不僅是為了混日子,也是為了努力生活。要科學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積極探索各項工作的內在規律。我們要以為國爭光的主人翁精神,鞭策自己,不斷超越已經取得的成績,追求更高的目標,在世界舞臺上展現我國工人階級的風采。

二要學習他的艱苦創業精神,做民族復興的脊梁。

許振超同誌在工作中經常和世界各國的貨船打交道,他壹直立誌要做世界第壹。許振超同誌的事跡生動地表明,中國工人階級有誌氣、有骨氣,外國人能做的事,我們也能做;我們可以做外國人做不到的事。

我們應該有艱苦奮鬥的企業家精神。艱苦奮鬥不僅是壹種生活態度,壹種工作方式,更是壹種高尚的情操和品質,是我們工人階級的優良傳統。艱苦奮鬥可以使人具有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我們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風險和困難。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決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都毫不動搖,銳意進取。

我們要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許振超同誌的成就是靠努力工作取得的。做事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風險。要擔當,既要有態度,也要有做事的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人為了省力或因為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把辛苦的工作變成了“空工作”,嚴重損害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玷汙了黨的形象。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不怕困難,不計較個人得失,以科學的態度和紮實的作風,真抓實幹,務求實效。

第三,要學習他與時俱進、爭創壹流的創新精神,做知識型的現代產業工人。

許振超是初中三年級的畢業生。十年“文化大革命”剝奪了他上大學的機會。但他始終認為,“壹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不壹定要上大學,但壹定要學習。”他是富有創造性的現代知識型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

在學習上要勤奮。學習是進步的基礎,創新的前提。以前都說“我們工人有力量”。從許振超,我們可以看到有知識的工人更有力量。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正在興起。為了獲得知識,我們必須像許振超同誌那樣堅持不懈地學習。

善於創新。我們的廣大勞動者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生產第壹線科技創新的實踐者。要有敢於大膽創新的勇氣。敢於突破傳統經驗的束縛,不要害怕冒險,不要墨守成規。要進壹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盲目崇拜、盲目相信外國,同時虛心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樹立超越世界先進水平的勇氣和決心。要有科學創新的方法。創新不是蠻幹,而是遵循客觀規律。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是創新的起點。我們應該在解決難題中探索新方法,總結新規律。我們應該鼓勵創新,充分利用成功的創新;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創新者的事跡。也要對失敗的探索持寬容態度,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的良好環境。

第四,學習他團結協作、互相關心的團隊精神,做“三個代表”的實踐者。

在工作中,許振超同誌對自己的“絕活”從來不保守;在生活中,他就像壹個大哥哥。不管誰有困難,他都會無私地幫助。許振超同誌的言行體現了“三個代表”,贏得了廣大職工的衷心愛戴。

我們應該真正關心群眾的疾苦。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聲音。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壹信號,把解決群眾的疾苦作為工作的第壹目標,把群眾的滿意作為評價工作成效的標準。我們要帶著問題去調查,帶著感情去做工作,帶著責任去落實。盡最大努力為廣大職工排憂解難、辦好事。

我們要以身作則,團結壹致,帶領大家共同前進。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在群眾中直接與群眾打交道,他們的壹言壹行代表著黨的形象。要註意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先做;妳讓別人不做,自己先不做。同時,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做到壹個支部就是壹座堡壘,壹名黨員就是壹面旗幟。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和帶動大家壹起前進。

許振超的“絕活”

許振超的“無聲操作”,將壹個巨大的容器放入壹艘由鐵制成的船或汽車中,實際上實現了鐵接觸鐵而不發出聲音。這是許振超的壹項絕技。事實上,他創造這種操作方法是因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集裝箱和船只的磨損,特別是減少橋式起重機和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實踐證明是最科學合理的。

有壹年,青島港老港區載著壹批從青島港卸下的劇毒危險化學品離開新疆阿拉山口。這種貨物特別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釀成惡性事故。當時鐵道部相關領導、船東、貨主都趕到了碼頭。為了確保安全,武警和消防隊員已被派往碼頭和鐵路專用線。泰然自若,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在關鍵時刻展示了他們的獨特技能。只用了壹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悄無聲息地從船上卸下來,裝上火車,壹聲不吭。面對這種輕松的“行雲流水”操作,緊張已久的貨主和發貨人generate歡呼起來。

許振超是壹個創新的探索者,他的理解很簡單:我成不了科學家,但我可以有壹技之長。這些“絕活”能讓我成為能工巧匠,這是時代和港口需要的。正是抱著這種信念,許振超的“技術口袋”裏有了越來越多的絕活。

“壹個鉤子是準確的”是許振超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門時創造的。集裝箱上有四個鎖孔,和幾十米高的橋式起重機都難以分辨,更別說放下用來在空中擺動的吊索,壹下子對準所有鎖孔,把集裝箱抱牢。然而,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做到了。許振超“壹鉤準”的關鍵是鉤提平穩,鋼絲繩“壹線”。他的大徒弟張賢信操作起來得心應手,準確無誤。他笑著說:“我練了1年。”

“壹鉤壹網”是許振超的另壹項發明。在青島港開吊車的司機都知道“四穩”的公式:在艙內提鉤要穩,旋轉要穩,掉鉤要穩,變幅要穩。但要協調好這四個方面並不容易。特別是如果掛鉤掉了,會因為操作不良導致貨物泄漏。我們怎樣才能防止貨物溢出?許振超開始練習。經過半年的練習,他成功地鉤住了吊具,壹點也不撒手。他把這種技術命名為“壹鉤網”。抓糧時,吊具和抓鬥的重量為10噸。要把這10噸糧食準確地裝到長12.5米、寬2.7米的車廂裏,並不容易。因為吊車的抓鬥伸展3.4米,比車廂還寬。許振超反復練習,想知道抓鬥的口有多大,最後找到了合適的尺寸。鐵路運輸糧食時,裝載的標準要求非常嚴格。木紋要在車廂內呈尖狀,高出車廂80厘米,碼頭工人稱之為“龍骨”。打這個“龍骨”很難。坡度要合適,坡度要平緩。只有蓋上篷布後,才能不下雨。許振超用他的“壹鉤網”解決了這些問題。

許振超發明的“第二止動鉤”已被橋式起重機司機廣泛使用。經過統計,他發現橋式起重機操作中最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是箱子壹起掉落的時候。為了避免類似的問題,他要求橋式起重機隊的每壹個司機在吊箱子時都要做壹次“二次鉤停”,即在箱子剛離開地面即將落地時,減速慢行,先觀察再起飛落地。這雖然使作業時間多了幾秒鐘,但消除了事故隱患,最終提高了生產效率。

許振超的另壹項絕技叫做“無故障操作”。結合青島港實際,許振超提出了核心班輪移保作業“壹、二、三”工作法,其中“壹”即“壹個目標”:橋式起重機運行無故障;“兩個”就是“兩個系統”:壹個是技術主管晝夜值班,壹個是有突發故障15分鐘排查制度;三是“提前三件事”:對於橋式起重機,技術監督要在倒班作業前提前檢修,提前掌握船舶技術數據和操作箱數量,提前動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實現了班級無故障運行的目標。之後,他們在全國沿海港口率先實現了“所有核心班輪班額100%保障”的目標。

工人們都說許振超會思考,也會思考。在他的獨特技能推廣後,他鍛造了青島港的新優勢,並引領了工人們的創新興趣和熱情。

青島港有很多“絕活”

許振超在青島港工作了30年。除了創造出許多令同行矚目的“絕活”,他還成為青島港碼頭工人技術創新的帶頭人。他不僅帶出了身邊的“絕技”團隊,還讓他的精神像水銀壹樣湧入港口的每壹個角落,帶起了整個港口的“絕技”熱。

現在,在許振超的團隊中,湧現出了許多像他壹樣的“裝卸專家”。這些技術負責人成功主持了多臺橋式起重機的電控改造。他們的維修班還改進了橋式起重機鋼絲繩的更換方法,大大縮短了更換鋼絲的時間,在全國沿海港口中是最短的。

在青島港大港公司候船樓的走廊裏,有壹個名為“學習振奮精神,提亮裝卸技能”的專欄。在上面,我們遇到了幾個年輕的工人:

李瑞卿,17班班長。他的“獨特技能”是編碼壹堆標準的氧化鋁。氧化鋁的標準堆疊最差,但李瑞卿的堆疊整齊牢固,七層堆疊下緊上松,層層收緊;裝卸工鄭順最出名的是小包的標準鉤。用行話來說,現在幹燥的小袋子裏裝的是糧食、糖、化肥、硫磺、魚粉、純堿等貨物,都是用網鉤鉤住吊起來的。鄭順找到了自己的辦法:重量在40-50公斤的上千件貨物,鉤式要檢查兩次,每次4批,5層,40包,口朝內。搬包時要先放在院子外面,後放在院子裏面,分批放平。用篷布封火車看似簡單,實際操作中要封好卻並不容易。然而,壹位名叫秦思成的工人創造了壹種具有自己風格的汽車密封方法。他註意把篷布繃得緊緊的,先鋪好,兩塊篷布邊緣的接縫也相應對齊。* * *折疊兩次後,在篷布上套兩根大繩,把車封起來。他總結說,栓住雨棚前的大繩時,先把周圍雨棚上的小繩拴牢,再把屋頂上的兩根縱向大繩與每根大繩交叉,打好死結。秦思成的封車技術省時又達標,自然成了工人們學習的榜樣。

在許振超的推動下,青島港的工人們開始了壹場立足崗位的“學習和技術革命”。油港公司生產服務中心的鍋爐工手中,壹個價值400多元、即將報廢的柱塞閥被修復後再次使用。他們自己鉆研,用土辦法重新使用壹個本該扔掉的柱塞閥。

“第壹份工作,第壹份責任,第壹個標準。”青島港碼頭工人用這樣的標準激勵自己創新,工人中的技術創新如火如荼。

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常德說,只要工人們有“振聾發聵、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青島港就能不斷創造奇跡。

評:各行各業都需要“絕活”

如果不是許振超創造了“無聲操作法”,提高了裝卸速度,很難想象他和工友們能依靠傳統操作屢屢打破世界紀錄。如果“許振超人”不拿出自己的能力,把港口的每個角落都做得“獨壹無二”,青島港躋身世界現代化港口前列的夙願恐怕只能是紙上談兵。

中國有句老話,叫“壹招鮮,吃遍天。”當然,所謂的“壹招”並不流行。我有,妳也有。中國著名勞動模範、原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張炳貴,賣糖果有壹手絕活。當時櫃臺上有80多種糖果。不管妳稱了多少盎司,他的思維都是“清晰的”,並稱這些糖果是“準確的”。售票員李素麗是北京公交行業的壹面旗幟。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她刻苦學習文化知識,自學英語和手語,學習心理學和語言學。為了成為“行走的地圖”,她在業余時間走遍了大街小巷,幾乎走遍了整個北京。18成為售票員後,她將個人服務規範化成品牌,以服務熱線的形式組建了服務小組。還有徐虎,壹個普通的水電維修工,整天和糞便的汙穢打交道。他並沒有低估這個行業的技術,還壹心壹意提煉出優秀的“招數”。在壹套“硬技能”的支撐下,他和同事們率先推出了全天候服務系統,承諾24小時解決水電各種緊急搶修。10多年來,他從未違背對用戶的承諾,群眾稱他為“19 pm的太陽”。鐵血王曼金喜也有自己的“絕活”。20世紀60年代初,他和工人技術人員在對地層進行調查研究後,對鉆頭和鉆具進行了改造,用40年代的老鉆頭鉆成了全油田第壹口斜度僅2度多的直井。

“絕活”代表了壹種技術進步,體現了壹種先進的生產理念。“絕活”的受益者不僅是創作者本身,更是廣大群眾。工業戰線有更多的“絕活”,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服務業有更多的“絕活”,有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實踐反復證明了壹個道理,哪個行業發明多,哪個行業就發展快,哪個行業就不斷湧現出“本土專家”和“智能明星”,哪個行業就有在市場上劈波斬浪的“錨針”。哪個行業激發了工人階級的大智慧,那個行業就壹定會突破前人,實現新的超越。海爾憑借獨門絕技,躋身全球100最具影響力品牌之列。青島啤酒也在以自己的“絕活”大步走向世界。

中國的工人階級是偉大的,他們的創造力也是偉大的。許振超用他的“絕活”給現實中的人們壹個說法,那就是各行各業都需要技術進步,都有巨大的挖掘空間。今天在青島港,工人們已經告別了“笨、大、笨、粗”的生產方式,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已經走到了面前,但許振超認為僅僅滿足於這些還不夠,於是他想到了向新技術發起沖擊。這種影響是青島港工人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標誌。

許振超的創新精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他的主人翁意識。如果沒有這種崇高的思想作為基石和忠誠報國的責任感,許振超可能不會創造出今天的“輕握”和明天的“靜放”。許振超不是神仙,但他熱愛自己的工作,願意上進。他只是壹名普通的橋式起重機船長,卻成為青島港上下推崇的“工人專家”。他靠的就是老套的十二個字:幹壹行,愛壹行,鉆壹行,精壹行。許振超曾經說過壹句簡單的話: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學習可以成就未來。他還說我當不了科學家,但我可以練就壹門“絕活”,做壹個能工巧匠。他不是那種目標過高的人。他用壹種務實的精神,讓人們從他的“絕活”中看到工人階級的力量。

在“絕活”這個問題上,光有熱情顯然是不夠的,壹定要講究壹個科學的態度。許振超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善於學習,善於積累,善於鉆研,壹點壹點“啃骨頭”,壹點壹點攻堅克難。他用自己的外表說出了“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簡單樸素的道理。

人總要有點精神。許振超用自己的行動為新時期的工人階級塑造了壹幅生動感人的“自畫像”。這是壹幅以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為背景,以創新精神為框架,以獨特技藝為點睛之筆的壯麗畫卷。這個畫面啟發我們,讓我們思考,就是新時期工人階級承擔的責任,各行各業如何揭竿而起。其實,許振超的“絕活”在後臺不過是表面文章,但如果各行各業的每壹位勞動者都立足崗位,開動創新的“機器”,那麽我們面對的就是壹條創新的江河大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中國人民的不斷奮進中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