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張欣茹的職業是什麽?

張欣茹的職業是什麽?

張欣茹

張欣茹(1918.10—2008 . 8 . 20),河南封丘縣前馬臺村人。文物修復專家。

中文名:張欣茹

出生日期:1918 10月

死亡日期:2008年8月20日

職業:文物修復專家

主要成就:為湖南省博物館修復各類文物5000余件。

代表作:瀏陽樟樹灘新石器文化遺址調查

籍貫:河南封丘縣。

角色的生活

1938 19歲時,經人介紹到開封著名的“群古齋古玩店”當學徒。老師是開封市著名文物修復專家張、王長青。十年的學徒生涯為他的文物修復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2年4月,從開封回國,因掩護八路軍被日軍絞死。

1951二月,張欣茹參加革命工作,先是在河南省博物館,幾個月後調到中南軍政委員會文物科。1952年在科長顧鐵夫的帶領下來到長沙參加考古發掘,後留在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隊。1957年,省文管委並入湖南省博物館,張欣茹在博物館工作了51年。

1955年4月至10年10月參加中央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第四屆“考古學家培訓班”。他在這裏系統地學習了考古學理論和田野考古技術,然後在文物隊參加了5000多座戰國楚墓的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後來,由他領導的古遺址、古墓葬發掘工作有十余次,如瀏陽縣樟樹灘雞公山、安仁縣合谷山、新晃縣大石坡等古文化遺址的調查發掘。他還在湘陰發掘了隋代墓。這座墓中出土的青瓷俑多年來壹直是觀眾最喜歡的展品。同時撰寫了《瀏陽樟樹灘新石器文化遺址調查》、《漵浦大江口鎮戰國巴人墓》等十余篇有關發掘報告和文物修復的文章。,以及出土鐵器的防腐加固,文物修復的探討等。,並用文字表達了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發表在《文物考古》《湖南考古集》上。

性格成就

半個多世紀以來,張欣茹先後為湖南省博物館修復各類文物5000余件,其中陶瓷2200余件,青銅器1300余件,鐵器800余件,其他漆木器、玉器、石器約700件。

張欣茹修復的許多青銅器已被列入該館壹級藏品,如四羊方尊、商代人面鼎、四豬尊、西周獸面鼎、獸面條梁等。還有豬雕像、牛雕像、大象雕像、商代的青銅花瓶和春秋時期的青銅花瓶。尤其是四羊方尊已被列為國家博物館的珍品。此雕像是1938在為寧鄉月山鋪農民姜挖掘時發現的。後來被古董商轉賣,被長沙縣政府沒收,由湖南銀行保管。因為日軍入侵,遷到沅陵,被敵機轟炸,斷成20多塊。1952文物專家蔡吉祥在省人民銀行地下室發現的。蔡擅長文物鑒定,不擅長修復,只做簡單的粘接。經過張欣茹的精心修復,它終於恢復了原貌。2007年,湖南省博物館舉辦“國寶展”時,四羊方尊回到家鄉,各路媒體爭相報道采訪修復大師張欣茹,壹時在社會上引起轟動。

在文物修復技術方面,張欣能不斷探索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張欣茹應該在修復之前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先檢查銹層下是否有花紋和銘文,以便選擇焊接點,避免損壞花紋。金屬的腐蝕程度也要調查判斷。如果青銅器氧化程度高,就必須使用粘接法。有的青銅器比較厚,銅比較好,他就用環氧樹脂粘合,這樣既不會損壞器物,又能加快修復速度。前幾年,湖南省博物館收藏了很多珍貴的青銅器,比如商代鼎、四豬像、四獸像、大象像、豬像等等。這些文物普遍受損。其中,四尊商代豬像的發現和修復經歷了波折。那是1962,張欣茹在長沙廢銅倉庫整理文物時,發現了壹枚銅幣。他斷定這是壹件大型的商青銅器。此時,其他碎片已裝進2000多袋廢銅中,經上級批準,我們組織力量翻箱倒櫃。經過十多天的努力,翻遍了700個袋子,找到了100多件,但口部、腹部、三個豬頭、兩個立鳥還是不全。修復這件神器非常困難。他根據弧度不同,把口沿、頸、腹、底準確地拼在壹起,然後銼平重新焊接。他特別註重接口的重合,生怕出錯後會失真錯位。他經過深思熟慮,先焊底部,再焊腹部,然後對接底部和腹部,最後焊口部和頸部。基本成型後,翻模,臨摹三個豬頭,兩個豎鳥,補充搭配。經過四十多天的努力,這件商代禮器已經恢復了原貌。

對於陶器的修復,張欣茹首先清理裂縫上的汙垢,然後粘合。清洗前反復觀察,看陶器上是否有彩繪、印記、附著的標記。洗凈後塗上1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1979年,張欣茹接受了修復澧縣三元宮出土的雕花彩陶缸的任務。這是5000年前的遺跡。已經斷成30多塊了,口、底、腹都不完整。經過他的精心拼接,陶罐恢復了原狀,現已成為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最大壹件陶器。

張欣茹對出土鐵器的防銹進行了深入研究。出土的鐵器往往腐蝕嚴重,有的已經全部變成氧化鐵。幾十年來,他從用蟲膜封口,用石蠟熬制,逐漸轉變為用化學藥物進行防銹處理。他在對鐵進行防銹處理時,先用蒸餾水浸泡清洗去除氯化物,然後用磷酸溶液除銹,再用甲基乙基甲苯溶劑封閉,再粘接修復。

漢墓發掘

1971 2月參與完成馬王堆漢墓第壹次調查。隨後幾年,張欣茹在馬王堆三座漢墓的發掘和出土文物的清理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壹號墓的發掘中,他和幾個技術工人成了主力軍。在三座漢墓的發掘過程中,張欣茹主要負責接收文物,並在博物館進行清點和登記。

出土漆器500多件,完好的有300多件。在接下來的六年裏,張欣茹大部分時間都在壹個壹個地觀察和登記,進行維護和換水。經過幾年的努力,他親自修復了200多件珍貴的漆器,如陳列室展出的漆鐘、漆園壺、漆方壺、漆鼎等,都是他修復的成果。

復制模仿

張欣茹擅長復制文物。他曾為中國國際科學中心仿制過壹面明代天文鏡,直徑僅27厘米,刻有小篆、天文行星和八幅圖。生肖圖,還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圖。盡管有這種復雜性,但在他復制之後,幾乎達到了混亂的程度。

他還為中國農業博物館復制了壹個大型雕像。湘潭縣桂花村出土商代尊,長72厘米,高40厘米,重19.75公斤,體積13公斤。鳳鳥紋的肘部穿過壹對直徑為1.4厘米的圓管,他可能會穿上繩子進行起吊。作為禮器,這種造型和結構非常罕見。

張欣茹擅長仿制文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先後為湖南省博物館紀念品部仿制了壹批漢代銅奔馬。為了模仿唐三彩,他專程到洛陽考察唐三彩的燒制方法。窯裏燒出來的三色馬和唐俑,和他河南的同行燒出來的沒什麽區別。長沙窯出土了碗、壺、瓶和各種動物造型的玩具,他也仿制成功。他的模仿很受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文物鑒定

幾十年來,張欣茹發掘或研究了數萬件文物,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並成為省文物鑒定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先後為衡陽、常德、湘陰等11縣市的博物館、文管所鑒定文物數千件,其中壹級藏品270余件。還鑒定了漣源縣、冷水灘市等文化館購買的文物2000余件。他還被邀請為公安和外貿部門鑒定從走私者那裏沒收的數千件文物。

自1963以來,張欣茹為博物館培養了6名文物修復人才,為四川博物館培養了1漆面脫水修復人才,為廣州博物館培養了1鐵器維修保護技術人員。還多次到板倉中南五省文物幹部培訓中心、湘潭大學文物專業授課,傳授多項文物維修修復技術。他在課堂上帶來修復工具和材料,邊講解邊演示,讓學生們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