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壹)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壹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造或營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壹、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小學數學的大部分教學內容都能聯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找到每個教材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切入點”,才能讓學生感到熟悉和親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熱情。比如在教11-20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壹個生活情境:“妳幫爸爸媽媽買東西了嗎?我想買壹本標價11元的書。妳打算如何支付它?有沒有好的辦法,不用營業員找零就能輕松還清錢?那就請代表談壹談。”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再現了日常購物付款的方法,讓他們討論和談談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十位和1合起來就是11。這樣用學生的生活實例教學,會讓妳覺得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然後妳就喜歡上了數學。
第二,強化直覺,創設情境
壹個著名的人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深處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想覺得自己是壹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探究問題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比如在教“圓周”的時候,當學生理解了圓周的含義,我先展示壹個用鐵絲圍起來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找出圓的周長。學生發現只需將鐵絲剪斷拉直即可測出圓的周長,即“化曲線為直線”的計算方法;然後我讓學生計算手中紙板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著圓圈貼透明膠帶,有的用纏繞法,有的把圓圈滾壹次,測量圓圈的周長。然後他指著黑板上畫的圓問:“妳能找到它的周長嗎?”“是的,”我啟發道,“中國的數學家祖沖之在壹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它。我相信學生經過研究壹定會成為當代祖沖之。”學生的研究興趣壹下子被激活了,他們投入到探索和研究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壹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故事是孩子的第壹需要。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壹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利用多媒體,通過對圖像和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比如在講授分數的意義時,老師們利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的形式引入新課:孫悟空拿著米尺問豬八戒:“妳能用這個量壹下我的金箍棒的長度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量了量邊數:壹米,兩米,三米...到了第四米,豬八戒就懵了。剩下壹米不到壹米是什麽意思?這時老師臨時關了手機,用常規的教學方法,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都做。用尺子量桌面的長度時,他們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足壹米或壹尺的長度如何表示?我該怎麽做才能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為了引起焦慮的懸念,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推測和猜測,讓學生通過練習擴大數的範圍。這時,教師精心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意見,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意見,保護和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結束後,老師壹邊評總結,壹邊打開電腦。屏幕上,孫悟空指著豬八戒的頭說:“這個需要分數。妳想知道分數是多少嗎?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說、去想、去做,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去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之二
第壹,數學教學不能只靠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也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靠經驗實際上只是壹種操作活動,即依靠已有經驗或應用學習理論而不進行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把教學當成壹門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壹定的練習來自動化。它使得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直覺的而不是理性的,常規的而不是自覺的。
我們可以稱之為“體驗式”地以這種方式從事教學活動,以為我們的教學行為所傳遞的信息與學生所理解的信息是壹樣的,但實際上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和社會經驗上的差異使得這種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第二,理性教學需要反思
理性教學的壹個根本特征是“專業性”。把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爭取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是壹種理性的方式。從體驗式教學走向理性教學的關鍵壹步是“教學反思”。
對於壹名數學教師來說,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習數學的反思,對教學數學的反思。
1.關於數學概念的思考——關於學習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壹個重要目的就是學習數學思維,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對於壹個老師來說,應該從“教”的角度來看待數學。他不僅要會“做”,還要會教別人“做”。因此,教師要從邏輯、歷史、關系等方面反思教學觀念。
總之,教師要學會面對數學概念思考數學——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其產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況下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學習數學的反思
學生走進數學課堂,他們的頭腦不是壹張白紙——他們對數學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師不能把它們看成“空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把數學“灌輸”到這些“空容器”裏,這往往會導致誤解,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歷、興趣愛好、社會生活經歷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使他們對同壹項教學活動產生不同的感受。為了“創造”更多的數學學習素材用於課後反思,更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擠出”學生頭腦中的問題,讓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關於數學教學的思考
教得好,本質上是促進學得好。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滿足我們的願望嗎?
我們在上課、閱卷、答題的時候,自認為已經講清楚了,學生也受到了壹定的啟發。但是反思之後發現我們的講解並不是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我們只是希望他們按照固定的程序解決某壹類問題。同學們當時可能已經明白了,但是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東西。
三、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教學過度開放
課後我提問,然後讓學生試著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自己說話,沒有任何解釋、評價、示範。練習鞏固的時候,發現大部分同學都沒有掌握新知識。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必須實施開放式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空間。然而,回過頭來看這堂課,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得“轟轟烈烈”,卻沒有收獲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過於註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忽略了對學生參與學習深度的把握,尤其是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學生就會主動掌握知識,而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幫助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老師上課要放開手腳,該教的時候要教,該教的時候要教。
喧賓奪主
我問了這樣壹個問題:六壹兒童節的早上,萬裏晴空萬裏。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小明興致勃勃地給小星打電話,邀請小星去公園的操場玩。經過壹番商量,兩人約定8點同時離開各自的家。小明家住在公園東邊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西邊的今日之星小區。小明每分鐘走80米,小星每分鐘走90米。20分鐘後,兩人在公園門口見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之間有多少米?由於語句復雜,學生在問題中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反思:“活”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將學生帶入熟悉的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豐富、生動、紮實、有效。像上面這種,在實際教學中勢必事半功倍,因為學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臃腫的“身體”中分析問題,搜索解題所需的數學信息,這往往讓很多孩子暈頭轉向。
無中生有
在教“認識射線”的時候,我把“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比作“線爸爸”、“線媽媽”、“線寶寶”。在引導學生“知道分數”時,他們把分數比作“兒子站在媽媽的肩膀上”...
反思:從學習內容看,數學不僅包括應用數學,還包括純數學;從教學目的來說,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方法,還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我們認為,不是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活”,“活”不是數學教學的萬能鑰匙。作為壹線數學教師,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生活化”,還要充分利用那些不適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偷梁換柱——實施欺詐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實際出發。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數學習題確實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但都是從成人(教師)的角度設計的。比如“租車包車”“手機話費話費”“彩票彩球中獎率計算”等熱門內容都屬於這種情況。
反思:在使用各類新課程數學實驗教材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很多比以前的壹些教學內容更難教(從學生的角度)。從我們成年後的經驗來看,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和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矯枉過正的
我為低年級學生上了壹堂“分類”課。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我在教室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商品,比如飲料、面包、足球、玩具等等。全班同學所謂的參與熱情不高,跑上跑下很熱鬧,老師更忙。
反思:“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壹定要把學生置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地道的現實生活不能等同於數學。把“生活”搬進課堂應該數學化,“生活”應該是數學教學中的壹種輔助手段或工具,應該讓教師更容易“教”,讓學生更容易“學”,而不是讓它成為教學中的負擔和包袱。試想壹下,如果每節數學課都這樣,那數學老師甚至學校會有多累,有必要這麽累嗎?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相對簡單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入現實中去認識、學習和應用數學,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這種從成人角度出發的“生活化”設計,嚴重脫離了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無論是課程標準的制定者、教材的編撰者,還是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執行者,都應該尊重學生的現實生活,創造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把成人的“生活化”強加給學生。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之三
泰戈爾有句名言,“我們把世界看錯了,但恰恰相反,我們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孩子,是個性鮮明的活生生的人,每個孩子都是寶貴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畫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
1.和諧課堂,快樂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也是教師工作的基地。要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讓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輕松、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中,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和創造性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還在於啟發、喚醒和鼓勵。教師要把快樂和熱情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激情。
2.人生課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和生活永遠不能分開。沒有生活的數學是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延伸。生活是數學生活的源泉。
教師要盡力創造情景和條件,把課堂和學生的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看到人,聽到人的聲音,增強感知,激發思考。比如四邊形這壹章,我們壹眼就能判斷出“兩個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放在壹起是平行四邊形”,但通過實踐我們會發現“兩個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不壹定放在壹起。”
3.靈活的課堂,簡單易學
學生不是學習機器,老師要合理科學的安排。他們要改變過去那種強度過大,題量大,機械訓練的舊做法,用時間和汗水來提高成績。他們應該提倡精粹和簡潔。他們應該只講思路和方法,引導自己去發現和探索,還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過程,培養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比如鈍角去掉壹個銳角,剩下什麽角”不可能是壹個固定的答案。比如“390×15”的答案估計可以是7800或者8000。凡事不能壹概而論,學生要掌握並靈活運用。比如現實生活中,“四年級學生去秋遊。每套票多少錢,票到49元?“公式49×104,這裏把49看成50,但把104看成110,更合理實用。
面對應用問題,要掌握方法。有些問題有多個解決方案。有的問題可以從問題出發,有的問題可以從已知條件出發。只有掌握了方法,我們才能輕松地學習數學。
4.幽默類,充滿活力
壹個有幽默感的人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幽默趕走煩惱,帶來歡笑。學生也喜歡有幽默感的老師。課堂上恰到好處的幽默完全可以趕走學習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敏捷性和判斷力,進壹步融洽師生關系。比如有壹次壹個學生上課轉來轉去,時不時的說話,我看了他幾次,他還是視而不見。我悄悄走到他面前,話題壹轉,我提高聲音對他說:“妳屁股上壓了個球。”從沒聽過這句話的同學們都開心起來,精神大變。他們看著這個同學,笑了。然後我意外的發現,所有的同學都在聚精會神的聽課,好像精力都很充沛。這壹刻,我突然明白了,幽默讓我讓學生獲得了美好的體驗,感受到了幽默的魅力。
總之,數學教學充滿了知識和魅力,數學課堂更是魅力無窮。教師兢兢業業,善於學習,善於鉆研,善於創新,就會充滿活力,更加精彩。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與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5篇
★小學數學教師個人教學隨筆
★對小學數學課堂的三點思考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3篇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隨筆3篇
★對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的反思
★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反思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