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培訓招生 - 什麽是民族?

什麽是民族?

民族

摘要

民族是指在壹定歷史發展階段上人們形成的穩定的* * *同構,具有* * *相同的語言,* * *相同的地域,* * *相同的經濟生活和* * *相同的心理素質表現為* * *相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壹詞被廣泛使用。但是在不同的場合,它的含義也是不同的。壹種是廣義的,指歷史上和不同歷史階段形成的各種* * *同壹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現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可以包括氏族和部落。或者用來指壹個國家或壹個地區的所有民族,如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另壹種是狹義的民族,是指資產階級民族和社會主義民族,也就是指每個特定民族的身份。如英、德、法、漢、蒙、滿、回、藏。

民族屬於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範疇,在人類社會之初並不存在,而是在人類歷史發展到壹定時期才產生的。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也會在某個歷史時期消亡。民族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民族語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經濟、民族生活的過程,也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形成。族群形成後,在各民族* * *共同發展和* * *共同繁榮的過程中,* * *同性必然增加,差異越來越小,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會逐漸增加,最終達到民族差異的消失,即實現民族融合,人類將回到沒有民族差異的狀態。但這並不是史前歷史上沒有民族差異的狀態,而是壹種高級形式的恢復和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幾千年來,許多民族活躍在各個時期的歷史舞臺上。經過長期的分化、融合、發展和變化,最終形成了今天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並存的局面。

中國* * *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和民族問題。無論是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時期,都始終把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尊重、團結和幫助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繁榮,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立和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的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改革、少數民族人口、加快發展少數民族經濟建設、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由等。

為了廣泛宣傳和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國務院、全國人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地方各級政府都設立了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其他主管民族事務的部門。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150多個三級民族自治地方。在北京等地,建立了民族出版社、中國民族雜誌、民族畫報等壹批民族新聞出版宣傳機構,出版了大量優秀的圖書、報刊。在北京等地建立了13民族院校和眾多的民族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產生了大量科研成果。

從世界範圍來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執政黨,中國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是最科學、最完善的,中國的民族問題處理得最好。56個民族之間平等、友好、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是最穩定、最牢固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的未來將更加輝煌!

國家概況

民族

歷史上人們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穩定同構。中國古代沒有這個詞,只用“氏族、種族”等形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西方印歐語系各種語言中的“民族”壹詞大多來源於希臘語ethnos,意為依靠歷史、語言或種族的聯系而被視為壹個整體的人。明治維新後,借用中文“民”、“祖”等詞翻譯西文“民族”壹詞,於19年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並隨著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而被廣泛使用。壹個民族有兩層含義:廣義和狹義。廣義或壹般意義上指各種* * *同構(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現代民族等。)由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形成,或者作為壹個地區所有民族(如美洲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的統稱。),或者作為多民族國家(如中華民族)各民族的統稱。狹義上是指資本主義興起時期斯大林在1913中給民族下的定義:“民族是* * *同壹語言,* * *同壹地域,* * *同壹經濟生活,* * *同壹文化中* * *同壹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民”。目前,世界上有2000多個民族,其中中國有56個,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少數族裔

在中國,除漢族以外的所有民族統稱為人口較少民族。具體包括已認定的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韃靼族、藏族和門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畬族、高山族以及壹些身份不明的少數民族。總人口約為91.2萬,占全國總人口的8%(1.990人口普查數字)。

中華民族

中國各民族的總稱。“中國”壹詞類似於“中國”、“華夏”,具有民族名稱、國家名稱等多重含義。在歷史上,它曾專指漢族,在現代,它被用來指當時生活在中國的所有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別,中華民族包括漢族和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韃靼族、藏族、門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畬族、高山族等55個少數民族。* * * 165438+3億人,其中漢族人口最多,為104萬人,占總人口的92%。少數民族91.2萬,僅占總人口的8%。從分布上看,漢族居住在中原地區,遍布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邊境地區。五十六個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古代民族

是指歷史上存在過但現在已經不存在的民族,或者資本主義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民族,統稱為古代民族。“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對於“現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歷史和現代歷史的階段來劃分的。

民族文化

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反映本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指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語言、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等。自從民族同構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並區別於其他類型的民族同構以來,文化就壹直表現為不同的甚至是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和文化創造都是以民族和民族社會為基礎的。沒有民族社會生活的沃土,文化就無法生根。文化使壹個民族和民族社會得以形成,為其提供了最廣泛的物質、精神和其他基礎,並以其整體的內部結構和完整的外觀履行著區分民族的功能。在民族文化的內部結構中,有各種背景,如階段、階層、等級、各種利益集團、語言、宗教等。,這可能導致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但只要壹個民族或民族社會還存在,就總會有壹定的民族文化。

國家形成

又稱“民族起源”。指人類歷史上壹個民族產生的時間及其產生前的發展過程,也可以指特定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過程。民族不是壹有人類就存在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才產生的。人類最早的社會群體是原始群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的需要,形成了壹個穩定的集體——氏族。那時候最現實最方便的紐帶就是血緣關系。幾個有血緣關系的家族又合並成了部落。第二次社會分工破壞了氏族、部落內部的血緣關系,在更大的範圍內,它與地緣關系相結合,形成了更大的* * *同壹體——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盟→民族,這是民族形成的壹般規律。關於民族的形成時間,由於國內外學者對“民族”壹詞含義的不同理解,主要有四種不同意見:①原始社會形成論。人們認為國家是在原始社會形成的。(2)奴隸社會形成理論。認為民族形成於奴隸社會,或者早於奴隸社會的軍事民主時期。③封建社會形成論。人們認為這個國家形成於封建社會。④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理論。認為民族是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在此之前沒有民族。

民族特色

①指構成壹個民族應該具備的* * *同語言、* *同地域、* *同經濟生活、* *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每個基本特征都有特定的內容,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由於歷史、現實和民族的原因,各種特征在每個民族中的表現是不同的。②各個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特點。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國民經濟

特別是從壹個國家的角度或帶有壹定民族特色的經濟來看。從內涵上看,既有民族因素,也有經濟因素。它不是民族和經濟兩個現象或概念的組合和相加,它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現象,是在民族和經濟生活基礎上形成的概念。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經濟聯系和生活。因此,任何壹個民族經濟都必然具有壹些與民族本身相關的特征。在中國,它過去是指少數民族經濟。歷史上,由於國內外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等因素,少數民族的經濟十分落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大力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事業作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如今,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

民族同化

壹個民族(或其壹部分)由於受到另壹個民族的影響而失去自己的特點,接受其他民族的特點,成為其他民族的壹部分,是壹種社會現象和過程。根據民族同化的原因、手段、過程和性質,可分為強制同化和自然同化兩種。強制同化是指喪失自己的民族特性,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和特性變化的過程。它是壹種通過強制手段,即通過暴力和特權手段實現的社會現象。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與共存中,在生產勞動、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審美意識等方面相互影響的現象。,它們自然地發生了變化,甚至改變了自己的特征,在自願選擇和自然適應的過程中成為另壹個族群。

民族融合

①指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經過長期* * *同性在融合的基礎上成長,民族差異終於可以消失。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民族融合是壹個長期的、自然的、緩慢的歷史過程,不可能壹蹴而就。(2)指相對落後的民族(或其中的壹部分)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經濟文化交流中,由於先進民族的影響而逐漸喪失民族特色的社會現象,即“自然同化”現象。

中華民族精神

指的是民族性格中積極優秀的部分,或者說是民族道德和文化的精髓。基本內涵有兩個層次。壹是指相對於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社會的物質物質而言的民族精神的存在。民族精神的存在包括其存在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現在人的心理的不同層面及其積澱。所以,它溝通了民族心理學的意義。二是狹義的民族精神,指以既定的民族和民族社會為背景,民族性格和文化中積極向上的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優秀遺產的心理傳承,是民族和國家社會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並體現在民族社會和民族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有壹定的核心價值,成為向心力的來源。

民族差異

指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民族差異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們隨著族群和民族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但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差異就必然存在。

民族關系

各民族間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的總和。這是壹個具有社會學和政治學含義的廣泛概念。在復雜的社會有機體中,各種社會關系(階級關系、民族關系以及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各種物質、政治、道德和法律關系等。)相互交織,相互制約。壹般來說,由於社會制度和政策的不同,民族關系也有不同的本質和內容。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民族關系的發展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趨勢:①在私有制和階級社會條件下,剝削階級中的反動統治集團總是挑起民族糾紛,煽動各民族互相殘殺,以實施其民族壓迫和剝削政策,導致各民族之間關系的不平等和不團結;(2)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剝削階級和生產資料私有制已經消滅,民族壓迫的物質基礎已經鏟除,民族之間的關系基本上變成了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在根本利益壹致的基礎上,形成了團結、平等、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國籍問題

民族關系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是多民族國家或不同國家關系中經常遇到的社會問題,是發生在民族群體活動和交往中的問題。只要民族存在,就會有族際社會,族際社會必然會產生民族問題。因為民族特性本身將人區分為不同的民族,同時又包含了形成民族問題的內在機制,民族特性導致民族差異,民族差異的存在產生不同的民族問題。而且,民族將是壹個長期的歷史存在,民族差異的持續也會使民族問題長期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民族問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有所不同。如民族歧視、民族壓迫、民族剝削、民族奴役、民族糾紛和民族鬥爭等是階級社會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在壹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於消滅了剝削階級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消除了民族壓迫的根源,實現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是,歷史上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成為其他民族問題的主要原因。

少數民族聚居區

對於雜居散居的民族,是指同壹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區,可以理解為各民族處於同壹地區,這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壹。歷史上任何壹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態環境——聚居區,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族際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其他民族都聚居在壹個聚居區,分散或聚居,從而形成了我國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民族的分布特征。現在的民族自治地方是在民族聚居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民族自治地方

以少數民族地區為基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行政區域。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據1990統計,我國建立了154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19個自治縣(旗)。有三種基本形式:①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區和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②在兩個以上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基礎上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雲南省雙江拉祜族布朗族佤族傣族自治縣;(三)在壹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基礎上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幾個較小的不同層次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巴裏坤哈薩克族自治縣。無論什麽形式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壹定數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這是歷史發展的形成,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自治地方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4.3%,是中國人民和國家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國家畫報

由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的綜合性刊物。創辦於2月,1955,雙月刊,每期24面。1957改為月刊,篇幅逐漸增加到現在的44頁。1960 7月~ 65438+2月和1966 65438+10月~ 1973 65438+2月兩次停刊,1974 65438+10月重新發行。除國內發行外,還向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有漢語、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六個版本。以照片為主要形式,輔以文字,集中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地區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教、科技、衛生等領域取得的成就、新人、新事物、新時尚,介紹各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風俗、風光、建築、名勝古跡等。從而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團結和文化交流。

民族學院

中國是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高等院校。第壹所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成立於1941延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 * *產黨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於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同壹綱領》精神和1950國務院第60次政府會議關於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規定,西北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1993 165438+10月30日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雲南民族大學為 青海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東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東北民族大學(現稱大連民族大學)等。 民族學院堅持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方針,主要招收少數民族學生。主要進行民族問題、民族經濟、民族歷史、民族藝術、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文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除了普通高校的本科部,還有幹部培訓部和預科班。幾十年來,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民族研究所

中國民族問題科研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地區各省區社科院,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學院等部門或機構均有設置。其研究範圍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理論、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建國前少數民族的三種社會形態: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各民族的關系:世界民族問題等。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為研究和解決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促進中國各民族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民族出版社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領導下,出版少數民族圖書的綜合性出版機構。1953 65438+10月15在北京成立。其主要任務包括:用蒙、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等少數民族文字翻譯出版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出版政治理論、科學教育、少數民族經濟、歷史、文學、藝術、醫療衛生、文化遺產、工具書等方面的書籍。目前,壹些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市、自治區也成立了各種規模的民族出版社,主要任務是用當地語言出版各種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