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樂觀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壹。”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激發和提高其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壹些意想不到的新知識懸念,讓學生感受新知識世界的誘惑,激活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的教學中,題目以提問的形式出現。我在介紹“聲音”這個詞的時候,設計了壹個小鏈接來送“禮物”。我對學生們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給妳們壹些禮物。請註意它們是什麽。”此時,所有的學生都興高采烈,興高采烈。然後,我給學生們放了錄音機裏的各種聲音(比如牛、馬、羊的聲音,母雞下蛋後的聲音,摩托車啟動的聲音...),看到了欣喜的眼神,滿意的笑容。學生們驚訝地問:這麽多有趣的聲音是怎麽來的?壹個巧妙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思考,肯定有無數個問號。然後,在沒有老師太多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會主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再比如在“澱粉的觀察”的教學中。上課前,我為學生表演小魔術。我神秘地舉起壹塊白布,像個真正的魔術師壹樣展示給大家看。然後我舉起噴壺,往白布上噴碘酒。學生驚訝地叫道:“奇怪,有壹個字,怎麽變了?”老師的白布有什麽秘訣?老師的噴壺裏有什麽?.....這壹刻,學生們自主探索的欲望被充分激發,都渴望壹下子找到答案。
利用遊戲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潛望鏡的秘密的時候,我讓壹個學生走到講臺上蹲下,讓講臺擋住全身,其他學生看不到他。然後,我讓壹些同學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寫字,讓蹲在講臺上的同學“猜”。結果這些學生無論在黑板上寫什麽字,總能被蹲在講臺上的同學“猜”出來。學生對此感到困惑,要求老師解釋。於是,老師讓蹲在講臺上的同學講壹講他是如何“猜”出來的,然後把“潛望鏡”拿出來讓學生觀看。學生對潛望鏡有濃厚的興趣。他們都想了解潛望鏡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並積極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通過創設情境,利用遊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開發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壹切,推動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展開學生想象力的翅膀,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註意培養學生敢於想象,勇於創新,打破常規,發展想象力。
1,不求統壹,各顯心意。比如教紅番茄,課後開展拓展活動的時候,我沒有要求所有學生都遵循壹種方法。所以學生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壹些學生根據形狀、顏色和大小對收集的樹葉進行分類。有的同學把各種樹葉貼在壹起做掛圖。壹些學生在網上收集樹葉來制作壹個生動的網站...各種方式,各有特點,各有千秋。這樣,學生通過想象創造出比老師更精彩的研究方法。
2.遊戲中的創新。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壓縮空氣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掌握空氣的壹些特性,我在教學中玩了壹節橡皮球、塑料袋、註射器的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對於註射器,可以說同學們都發揮出了水平。學生們非常興奮。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感悟:按下活塞,感受從針眼裏出來的冷空氣,從中學生開始意識到空氣可以像水壹樣占據針筒的空間;在註射器註水時,學生發現活塞壓不下,但充有空氣的活塞可以壓下壹點(針頭壹端被堵住),從中學生開始認識到空氣是可以壓縮的;松開壓活塞的手指,活塞就會“回來”。學生認識到活塞“回來”的力是空氣壓縮產生的,空氣壹旦被壓縮就會產生彈力。這樣就給學生創造了壹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從另壹個角度去嘗試探索,去探索,從而獲得新的開拓性的作品。
第三,課外拓展,形成創新氛圍
理科內容不多,對於勤於思考、熱愛創新的學生來說遠遠不夠。所以我總是積極給學生提供信息,鼓勵他們多了解課外知識。如果學生只有壹點創新的動力,或者腦子裏有壹些作品,這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積極實踐,努力實現創新。比如壹個學生學完《照鏡子》後,做了壹個萬花筒,充分展示了他的創新意識。我及時把他的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讓這個同學體驗到了壹種創新的快感,激發了他新的創新意識。其他學生也渴望創新。此後,他們制作了眼球模型和簡單的起重機。我收集了這些作品,在壹次班會上展出。同時邀請同學來參觀。許多學生對展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受到鼓舞。下課後,他們也跟風做了很多新奇的東西。當然,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壹個漫長的過程。科學為學生創造了施展才華的有利環境,提供了思考和動手的機會,展示了學生潛在的創新欲望。正如有人所說,“課內激起的興趣要延伸到課外,因為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考證創造發明史,任何人都會發現,真正的發明不在課堂,而大多得益於課堂,因為課堂孕育了創造發明的動力,培養了實踐能力。因此,要不斷研究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理科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