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聽到揚聲器裏的歌聲和音樂,是村口的大喇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收音機在農村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偶爾見到同村從城裏回鄉的伯伯打開收音機,那是根本挪不開腿,接下來也會激動好幾天的。
初識錄音機,則是我父親在福建買回來的“四喇叭”,放著鄧麗君的磁帶,那溫柔甜蜜的聲音,讓我壹下子就愛上了音樂,也夢想有自己的音響器材。感恩我的母親,在我考上大學的那壹年(1984年),如願給我買了壹臺777雙卡錄音機,從此讓音樂壹直陪伴我的人生。而陰差陽錯的,幾年前我居然又成為壹個音響系統的制造商,創立了“隱士音響”(ESD Acoustic)品牌。
隨著對音響行業和音響器材的了解越來越深,以及與音樂愛好者接觸越來越多,我越來越覺得有必要談壹下自己的壹些感想,就高保真音響系統的壹些觀點分享壹下自己的心得。或者也可算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第壹個誤區:壹套高保真音響系統只可能適合放某壹類型的音樂
做音響幾年來,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戴總,隱士音響適合放什麽類型的音樂?”而提問者中,還往往以資深的老燒友居多。
壹開始,我很困惑為什麽那麽多人會有這樣的問題,而隨著交流的深入,我算是基本明白了原因。
回顧音響發展史,目前絕大多數高保真音響系統有這樣那樣的壹些缺陷:
① 音響系統的兩端延伸不夠。 從類型上看,書架箱的低頻還原顯然不足,很多小的落地箱低頻下潛也是捉襟見肘的;從生產時間上,早期的音響系統在70-80Hz以下的低頻、7000-8000Hz以上的高頻兩端也明顯延伸不足。類似這些問題,註定了這類音響系統不適合重播交響樂之類的大型作品,而適合播放人聲、弦樂獨奏等類型音樂。
② 箱體音染嚴重。 無論是早期的鐵皮號角、木號角,還是後期的各類木制音箱,由於材料的特性,音染無處不在,以至於發燒友經常談論耳熟能詳的英國聲、德國聲,還是美國聲等等。這些“聲”,究其實質就是音染,絕大部分來自於箱體,而非揚聲器或者是電子器材等。有些特定音染的音響系統在播放爵士音樂時,顯得特別的溫暖、輕松,為不少人所喜歡,但是在播放其他類型的音樂時,就泛善可陳。
③ 底噪嚴重。 很多音響系統的電子器材在處理電源方面的技術落後,抗電磁幹擾能力差,整個系統的“嗡嗡聲”、“吱吱聲”等底噪明顯,往往會產生5-10db聲壓的底噪,嚴重影響了整套系統的高保真重播。這類器材放壹些重金屬、交響樂等往往是會被掩蓋的,但是壹旦播放古琴、人聲清唱等,就災難了。當然,有些老錄音因為當時技術的限制,本身也存在較高的底噪。但從挑選音響器材的角度而言,我們肯定要力求不再雪上加霜,更不是愛屋及烏,反過來去把底噪貼上情懷的濾鏡和標簽。當年的錄音師對於消除底噪其實也是“非不欲也,實不能也”,他們也是壹直追求更清晰的錄音設備,所以今天的錄音底噪才會明顯降低。
④ 解析力較差。 囿於解碼器的時鐘精度、芯片運算能力局限,或者功放的交越失真原因,或者振膜采用軟質材料而導致的小動態內容的丟失等,很多高保真系統並不能精確還原壹些錄音中較細節的內容。舉個例子,發燒友常用來測試低頻動態的閻學敏老師的《鼓詩》第3:30-3:50,在壹些設備中根本聽不出或聽不清較輕的幾下鼓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家中設備試壹試;而李娜的《蘇武牧羊》中的高音,往往也會被聽成效果器制作的,則是高音解析力的問題。
對於此類問題,我的回答是: 隱士音響的產品適合播放任何類型、題材的音樂,因為上述的四個方面問題在隱士音響的系統裏,那是都不存在的。 隱士音響系統所擔負的職責,就是最大程度地還原錄音師記載的音頻。
第二個誤區:混淆了音響系統與樂器的概念
所謂Hi-Fi,是High Fidelity的縮寫。百度百科的定義是: Hi-Fi是指與原來的聲音高度相似的重放聲音。 評價壹個音響系統或設備是否符合高保真要求,壹般應采用主觀聽音評價和客觀指標測試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並以客觀測試指標為主要依據。因為采用儀器測試設備的性能指標,能得到很直觀的可供參考比較的定量結果,無疑是最科學而值得信賴的。
但是經常不少朋友直言不諱地跟我說:
……
比照Hi-Fi的定義,我認為顯然這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他們有這些迷思,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 “音響系統不是樂器,只是重播的工具”、“我們只是音樂聆聽者,不是音樂創作者” 的理念。
高保真系統之所以存在,其必要性是因為音樂愛好者沒法隨時去聆聽現場的美妙聲音,或者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備去現場聽音樂的條件,故高保真系統應運而生。自音響系統發明以來,經過歷代行業同仁的努力,音響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有經濟能力的消費者往往會傾其所有購買高保真系統,“發燒友”壹詞可謂入木三分。
客觀地說,由於每壹個錄音師在錄音時使用的話筒、線材、調音臺、錄音機等設備的不同,話筒放置的位置不同,後期制作時對音樂的理解不同,其記載下來的音頻資料也就不同,故不可能是現場百分百的鏡像,而是錄音師基於自己的理解、基於設備的局限性所進行的現場音樂/錄音棚音樂的再創作。我們作為音樂消費者認可某壹張唱片、某壹卷錄音帶,究其實質是對錄音師再創作音樂的認可。因為很多音樂作品並非都是現場演奏版,而是在錄音棚分軌錄制,後期混音制作的。
作為HiFi音響系統,唯壹要做的就是盡可能以最低的失真去重播音師的錄音,絕非再去加上什麽味精、諧振。
道理很簡單,任何失真、箱體的諧振都是音響系統所固有的。音箱也好,其產生的諧振也罷,本身並不具備智能,可以有選擇地根據不同的樂器類型進行添加或者不添加。這就譬如壹桌菜,桌上有“孜然”調料,如果加到“烤羊排”上或許會增香,但是加到海鮮、蔬菜、甜品等菜上面,這菜還能吃嗎?進壹步說,即便對於烤羊排而言,孜然確實是壹味特別好的調料,但想必廚師在該添加的時候也已經添加了的,毋需我們再去操心的。在大廚已經完美出品的烤羊排上再去撒孜然,必然是畫蛇添足之舉。
在我們認為添加味精更好聽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把自己認可的那套音響系統認定為無所不能的“智能錄音師、調音師”了,而且是具有超自然的能力,瞬間實現音樂藝術作品的再創作。試問,世上有這樣的智能音響系統的存在嗎?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和理解, 隱士音響在研發和制造音響系統產品時就秉持了這樣的原則:確立更高標準的技術指標,在科學上實現高保真,也就是作為廠家要追求客觀評價。而為了達到更低的失真,隱士音響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首先是振膜的選用。 振幅較小的中頻、高頻、超高頻振膜全部采用了壓延式純鈹振膜,其優勢已經眾所周知,這裏就不展開了;低頻、超低頻發明使用了三明治鈦振膜,幾乎杜絕了分割失真。鈹振膜和三明治低音鈦振膜是其他同類型振膜價格的十幾倍、上百倍,盡管成本高昂,但正是這兩種振膜的選用,奠定了隱士音響自己開發的揚聲器是全球同類揚聲器中失真最低的揚聲器的基礎。
其次是發明和使用了圓形碳纖維三明治號角,全球獨壹份。 聲音的擴散是球面波,而非是方形的,所以圓形號角是唯壹的理想之選。聲音的擴散又基於非常嚴謹的公式呈指數型擴散,聲音“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性又使其“神龍見首不見尾”。為了獲得這個公式,隱士音響花巨資購買了美國NASA次聲波實驗室主任、曳物線號角理論奠基人、Edgarhorn號角音箱創始人Bruce Edgar博士的相關技術、專利、商標等,確保號角的展開曲線完全貼合壓縮驅動頭振膜、喉口的特性。
再者是重新采用古老的勵磁技術。 幾十年前,音響行業普遍是揚聲器舍棄勵磁而采用永磁體,都是基於制造成本和便捷性的考量,而非技術的進步使然。使用勵磁可以獲得更高的磁通量、磁力不會衰退等優點,這是永磁體單元所不具備的。隱士音響更為突出的是,利用當代的AI技術,在勵磁供電系統中發明了偵測和抵消反電動勢的技術,使得揚聲器重播時聲音幾乎沒有任何壓縮。
值得壹書的還有,隱士音響在電子器材裏使用開關電源以替代傳統的環形變壓器, 不僅僅克服了環形變壓器與電網不隔離而導致的電流底噪大的問題,更解決了環形變壓器隨著功放輸出功率的增加而動態掉電壓、導致聲音壓縮的問題。
隱士音響的種種努力,就是想要說明壹點:音響系統不是樂器,是用來重播的。更低的失真、更少的音染,是任何壹個自稱Hi-Fi品牌的產品所必須要追求的。
也正因此,如果某個品牌不斷強調自己的產品是某國純手工制造,努力營造壹種洋人工匠具備獨特藝術修養的概念時,實際上是在自曝其短,告訴消費者自己的保真度並不高,只能反向營銷,制造並不存在的質量壁壘。這就像豪車壹樣,純手工制造的內飾自然是好的,但純手工制造的發動機顯然屬於無稽之談,可能連安全標準都過不了。手工和機器各有其長,我們要的是綜合利用它們的長處達到更好的性能、更精美的外形,但絕不應借藝術之名魚目混珠,炒作概念。
所以說,如果我們真的熱愛音樂,就應該要去聽最接近於錄音師錄制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我們自己添油加醋的東西,更何況添的油加的醋還不是我們能根據每道“菜”隨機應變的。
第三個誤區:往往以自己音響系統的聽感作為評判標準
在參加展會時,我們經常會遇到燒友說:“這套系統不行,低頻沒有我們家的量感大”。
或者說:“這套系統的高頻沒有我家的延伸好”。
……
在問了他們家的系統後,直覺和多年的發燒經歷、以及這幾年的音響系統研發經驗告訴我:這個結論應該不正確。壹頭迷霧的我,只能天真地問其所以然。
很多人會非常自信地以上帝的視角看著我說:“我玩了幾十年了……”
或者諸如此類的……
我逐漸開始明白了:很多發燒友習慣了自己的系統後,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家的音響系統定義為業界的標準,而他們的耳朵也成了自誇的“金耳朵”。這樣的謬誤時時可見,刻刻可聞。我很想對他們振聾發聵地喊壹聲:“可否不要這麽自說自話,能否科學客觀看待技術的進步?”
而在我問他們這輩子有多少次走進音樂廳聽現場,有多少次與錄音師交流,定音鼓的鼓聲到底是否像絕大部分音響系統重播時那麽拖沓和肥大時,他們要麽壹臉尷尬地不回答,當然也有不少人告訴我他們很少去音樂廳,或者是閃爍其詞的。於是其自誇也就不攻自破。
試想:
失真是客觀存在的,這是任何壹套系統的胎裏病,不是任何個人後天能夠解決的。
電網汙染、環形變壓器轉換效率低等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任何消費者能夠解決的。
空間是影響音效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遵循了科學的設計,依然有運氣成分在內,因為變量太多。
所以,作為消費者,唯壹能夠做到的,就是把壹套音響系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但是絕不可能超越音響系統自身的物理缺陷,去任意超越其他更優秀的高保真系統。 壹套音響設備的評判標準,指標上應該始終是由專業的測試設備、測試軟件定義的,聽感上應該始終是由真實的音樂現場、音樂家、錄音師定義的。當我們不具備經常聽音樂會的條件時,也應該多聽聽專業的評論家和音樂家是怎麽評價的,而不是通過本就失真的系統訓練出的聽音觀去判斷。
第四個誤區:高保真音響系統是發燒友才喜歡的事
隨著隱士音響名聲的傳播,來隱士音響音樂分享空間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其中很大壹部分是被動來到這個空間的非發燒友。
他們在聽了壹圈後,時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好震撼啊,可惜我不是發燒友。”
於是,接下來我們就會有這樣壹段對話:
問:“您住的房子大概是多少平方?”
答:“我的房子是XXX平方。”
問:“您覺得您家裏少壹兩個平方,對生活有沒有什麽影響?”
答:“沒有啊!”
問:“您如果用這壹兩個平方的錢拿來買高保真音響,您覺得生活質量會怎樣?”
答:“哦,那倒是沒想過,這應該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場景了。現在只能看看電視,或者不停刷手機。要是有這樣壹套音響,可以壹邊喝茶,壹邊聽音樂了。”
或者是另外壹番這樣的對話:
問:“您小孩多大了,上學了嗎?”
答:“我小孩……”
問:“如果讓您小孩上更好的小學、初中,您願意買學區房,或者支付巨額的擇校費嗎?”
幾乎無壹例外地答:“那是壹定要竭盡所能的,畢竟孩子是壹輩子的事情。”
問:“妳知道懷孕期間孕婦情緒的穩定、胎兒的感知,對於孩子後天的發育非常重要,而音樂是非常好的媒介嗎?”
答:“聽說過,但是沒有深入了解。”
問:“那麽妳為了胎兒更好的發育,太太更好的情緒,願意把將來擇校費用的壹部分用來買音響嗎?”
答:“哈哈哈,有道理哦。”
可見,在絕大多數非發燒友心目中,音樂很重要,但高保真音響系統不重要。這兩個認知之間的橋梁,還沒有被完善地建立起來,而這又是有 歷史 淵源的:
由於我們國家是改革開放後,普羅大眾才逐漸接觸到高保真音響系統的。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壹套最簡單的SONY等品牌的臺式組合音響,也要七八千元。那時候人們的工資不過百元,要省吃儉用多年才買得起壹套簡單的組合音響,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而經過這幾十年的經濟迅猛發展,國人們已經習慣於買房買 汽車 了,但是發現音響也水漲船高,不少看得上眼的高保真音響系統都是百萬元之巨,甚至動不動幾百萬元,所以依然畏之如虎。原因很簡單:獨獨在Hi-Fi領域,我們中國的自主品牌壹直缺席,直到隱士音響品牌的創立。這個缺席所導致的結果,就是關稅、運費、經銷商等層層加碼,洋品牌的價格居高不下。當然,也因為大部分人還在追求物質財富而輕忽了精神上的需求,以至於認為只有發燒友才追求高還原的音樂。
其實,我們每壹個人內心對音樂的需求幾乎都是壹致的,只是沒有被激發,或者說囿於自己目前的處境而沒有發現內心的需求。 隱士音響之所以取名“隱士”,並非創始人自詡大隱之士,而是認為“每壹個人的精神世界裏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音樂是每壹個人靈魂的凈土”。
所以,HiFi音響系統應該是每壹個具備消費能力的個人或者家庭的剛性需求,而不僅僅是發燒友的專屬福利。
天馬行空地談這幾個誤區,並非想說我自己就更高明,也許是自己管中窺豹了,也許還無意間得罪諸多朋友,我這裏先行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