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衡水老白幹商標為什麽用的是安濟橋圖樣?

衡水老白幹商標為什麽用的是安濟橋圖樣?

1946年,國營衡水制酒廠成立,衡水老白幹酒的註冊商標圖案隨之產生。如圖所示,圖案裏畫著藍天白雲,和下面古老的石橋和古城門樓渾然壹體,組成圓形商標,充分顯示了衡水古城的風情和文化。圖案是從原十八酒坊的眾多字號商標圖案中選出來的,據老人們講,最初的草圖設計是來自天津,與後來天津飛鴿自行車的第壹件商標設計圖案均出自壹個人之手。

商標上的古老石橋就是安濟橋,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修建,七孔石橋,全長110米。為華北大平原上最宏偉的古老石橋,同時也是千裏滏陽河上唯壹最長最大的石橋,所以老石橋肩負著東西大道繁忙的交通使命,安濟橋上車馬輻輳如梭,商賈雲集,橋下的滏陽河水暢通無阻,貫穿南北,上自邯鄲臨水,下達京郊津沽,寬闊的河面上帆檣如林,來往商船川流不息。衡水全境商業以縣城之西關碼頭為中心,街市寬敞,貿易繁多,十八家酒坊均建在老石橋的東西兩端,商鋪酒肆,鱗次櫛比,醇香郁郁,酒旗拂拂。衡水酒的釀造歷史悠久,兩千多年的漢代就有關於衡水酒的文字記載,盛唐時代的釀酒業達到高峰,明代定名的“衡水老白幹”飲譽九州大地。由於制酒業的發達,牽動了諸多行業的繁榮。如:眾多家酒作坊裏急需大批用來攪拌、醞釀原料的大小水缸;貯存酒、運輸酒的各類型號的陶罐、酒壇以及編制裱糊的酒簍;燒酒蒸騰急需大批煤炭燃料;每家酒作坊車間都備有多盤石磨、石碾……,所以,水陸運輸應運而起。市場上,邯鄲彭城之陶瓷缸碗,邢臺清河之竹器,山東之絹帛鐵類,山西之土產幹果,天津之洋貨廣貨,峰峰礦區之煙煤,無不薈萃。與造酒作坊配套的各款服務行業、娛樂團體、搬運中介等營業鋪戶紛紛設立。所以,安濟橋頭碼頭地域,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民風崇儒重商,人才匯集,形成遠近聞名的“水旱碼頭”。碼頭上堆積如山的貨物,也源源不斷地向周邊各地提供各類取求。

商標圖案裏的古城門樓,畫的是衡水縣城的西城門。衡水縣城自明永樂年間從舊城遷來重建新城。西城門為縣城的正門,原名“和商門”。清順治元年(1644年),知縣張恒重建城門樓,並易其名為“登瀛門”。122年後的乾隆三十壹年(1766年)知縣陶淑又重修“登瀛門”。登灜門的建築規模宏大,呈長方形的甕城格局,南北長80多米,東西寬40多米。建有前後兩座城門,西面的城門是前門,城門的上方鐫刻桃邑二字,前城門頂上蓋有壹層三間瓦房,人稱“前城門樓”,也稱“閘樓”,就是商標裏城門上的那座小瓦房。靠東面的是後城門,城門的上方鐫刻登瀛二字,後城門頂上蓋有三間重檐四出廊的兩層樓房,曰:“登瀛樓”,這是西城門的主體建築,高聳美觀。兩城門之間有壹長方形空地,北面建造壹座關帝廟,南面原是壹片空地,矗立數通石碑,後來又建有兩座祠堂。民國初年,高大的“登瀛樓”在壹場疾風暴雨中倒塌,1939年,日本鬼子把“前城門樓”拆掉建成了炮樓。1950年,縣城在開拓街道時把前後兩座城門、廟宇及甕城的城墻拆掉,如今,處在河東的“衡水市水利科學研究院”機關大院,就是“登灜門”甕城的南半部分。

把西城門命名“登瀛門”的緣由,取自唐朝初年壹段真實的故事,秦王李世民由武功轉為文治,在他的天策府裏開設文學館,廣招天下賢能學士入館,先後入選的有房玄齡、孔穎達等十八人,號稱“十八學士”。 李世民給他們優以尊禮,予以厚祿,入閣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還令大畫家閻立本為諸名士寫真畫像、大文豪褚亮題寫頌贊,懸於淩煙閣。李世民每當入朝面君事罷回府,常引見學士們,討論墳籍,商略前載,儒雅之風,曠古稀有,君臣親近之恩,百代罕及。時人也因能入選進文學館而感到無比榮耀,唐書記載:“預入館者,時所傾慕,謂之‘登瀛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八學士登瀛洲 ”的故事。“瀛洲”壹詞來自《史記·秦始皇紀·二十八年》稱齊人徐市等上書秦始皇,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供仙人居住的神山。

原在隋朝末年,“十八學士”中的大部分人已是譽傾壹時的知名人物。唐朝建立後,在秦王府組建了高級智囊團,為李世民取得皇位以及後來的“貞觀之治”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追隨李世民,各盡其力,為國家統壹、政治穩定和文化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十八學士”對唐代政治、文化之影響,非常深遠。

這“十八學士”中:褚亮,余杭人;杜如晦,陜西杜陵人;房玄齡,山東章丘人;於誌寧,陜西高陵人;蘇世長,雍州武陵人;薛收,蒲州汾陽人;姚思廉,浙江湖州人;陸德明,蘇州吳縣人;孔穎達,冀州衡水人;李玄道,山東臨淄人;李守素,趙州人;虞世南,浙江余姚人;蔡允恭,荊州江陵人;顏相時,雍州萬年人;許敬宗,杭州新城人;薛元敬,山西萬榮人;蓋文達,冀州衡水人;蘇勖,陜西雍州人。

唐朝初期,全國***計1255個縣,衡水縣籍的孔穎達和蓋文達,壹同享受到如此高尚的榮譽,已成為世人之美談,因此,“衡水”之名朝野皆知。衡水縣城的官吏、儒士們皆引以為榮。到明朝永樂年間,大洪水吞沒舊縣城,有關記錄這件事的文字資料、紀念性建築,已消失殆盡,無從查找。後來,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新縣城在阜民街(南門口街)為舉人李梅建立石牌坊時,便取名“登瀛坊”以示對這段歷史的回憶;清朝順治元年,人們把西城門易名為“登瀛門”,在這座永久性的城門建築上,鐫刻這類文字標誌作為名稱來頌揚,也是以此紀念這件無尚榮耀的往事,希冀後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吧。

壹件小小的圓形商標,容納了十八學士的歷史文采,敘說著十八酒坊的釀造輝煌,再現了水旱碼頭的繁榮昌盛,涵蓋了衡水縣(桃城)具有濃郁特色的地域文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