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產值在全球比重還不夠大,工業產品產量大,但是品種少,檔次低。美國排第壹,制造業占世界的比重超的比重為 15% ,中國世界排名第四,也就占 5% 左右。以鋼鐵產量為例,中國鋼產量已經是世界第壹,但是其中大量是低檔次的建築種比較少,鋼材貿易逆差較大,進口產品主要是 IT 業用的、汽車業用的高檔板材。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貿易逆差高達 100 多雖然生產出口大量的電子產品,但是它們的核心部件、高附加值的集成電路卻主要依靠進口。造成工業品檔次低的原因主要是中能力還較差,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近 20 年來,中國經濟有較大發展,但真正由中國企業原創的產品相對還不夠。 —— 勞動密集型產品是中國出口的大宗產品,我國已成為世界服裝出口大國,但是我國服裝業至今還缺少國際市場上公世界上許多名牌服裝由我國企業生產,在國際市場銷售時用的卻是外國商標、外國品牌。這些出口產品雖然都打上了中國種、設計、銷售市場甚至原材料不少是國外客戶的。 —— 我國傳統產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正視中國的現狀,從國情出發,抓住西方國家產業結構變革的機遇,傳統產業近幾年在發展高新技術浪潮的沖擊下,壹些有市場優勢的傳統產業的發展和改造卻遭到冷落,而高新技術的發展面臨重商而輕科研,輕自主開發、輕制造的誤區。 ——2001 年中國外貿 200 強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廣東省三家外貿代理公司,出口額分別達到 62 億美元、 61 億美元和 37 億 60 億美元,占出口額前 200 家企業出口總值的 1/5 強,出口值最大的生產型企業剛過 20 億美元。尤其不容忽視的是,外貿 200 4% 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外貿 200 強企業的名單中,更多的還是著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分支機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了。由於我國的生產制造企業往往處於跨國公司生產鏈的最後壹個環節,生產附加值低下的現狀有待改變。按照“世界工廠”的條件來衡量,最樂觀地說,目前我國只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日用品等輕紡工業領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組裝加工業領域,如家用電器、電腦零部件等領域,已成為世界的制造大國之壹,但核心技術還掌握在跨前還不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規模和水平。三對外貿易的特征反映出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道路屬於漸進式的,並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具有縱向推進,增量改革,試點推廣等特點。的改革及市場化進程類似,我國對外貿易部門改革的最初動機是鼓勵出口,以便支持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並提高外經貿企行的減少指令性外貿計劃的範圍,擴大地方外貿自主權,以及企業外匯留成,給予地方從事外貿的機會等。擁有生產要素配置獨立的經濟利益,為了在與其他地方的競爭中吸引更多的資源,根據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原則使產業結構“輕型化”。這表具有“短平快”、“兩頭在外”特點的加工貿易迅速發展。中國不少制造業都以加工貿易形式進行,真正賺取的加工費很微薄。實際上在龐大的出口額中,仍然集中於勞動密集型高端產品和自然資源的大進口國,並沒有壟斷高增值的制造業。在區域“生產鏈”的最後壹環上,中國進口產品部件,而出口最後費者。結果中國在發達市場的份額出現爆發性的增長,這其實是重復統計。由於中國從其貿易夥伴那裏的進口額和中國向以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和貿易夥伴實現了“***贏”,消費者受益於更低的中國商品價格,而世界其他國家受益於中國市場貿易的上述特點與“世界工廠”的條件相距甚遠。 盡管我國出口貿易中工業制成品已取代初級產品,占據 80% 以上的比重,但是在工業制成品出口中,依靠進口零部件和術,從事組裝或進料加工的,占很大比重。我國現在幾種主要的家用電器產量已世界領先,但是家電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部件我們還要意識到,不能僅僅著眼於中國生產了什麽,而要看它對外貿易的產品是什麽,資本密集型產品並不意味著資是壹個中度開放的龐大經濟實體,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各約 20% ,這意味著 80% 的國內市場的需求要靠國內生產來支持重視發展對外貿易關系,但是絕大多數的汽車、機械、電腦和電子配件將仍然是國內生產的,這就體現不出“世界工廠” 中國對外貿易目前還有兩個缺陷:其壹是總量不足。據統計,去年進入世界 500 強的跨國零售集團的全球銷售額超過了品所占比重還不到 2% ,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所占比重與曾經作過所謂“世界工廠”的國家相比差距甚遠。其二是技術水平不足鏈中多處於低端,約壹半的出口值是通過加工貿易實現的。在許多采購會上,不少跨國集團采購商是壹手拿著技術圖紙、單尋找生產商。去年全球 DVD 產量大約 3000 萬臺,中國生產了其中的 1400 多萬臺,然而 DVD 的關鍵技術並不在中國手中,因而就有了中和國外技術開發商的知識產權糾紛。中國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對外貿易總量不斷上升,卻是少數進口與出口同時有雙位數增長的國家。總體的貿易順差很小,在最近幾年還持續波動。目前中國的貿易順差只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 1% 至 2.5% 。從中國對外貿易口規模的擴大和外匯儲備的增加,將由過於註重出口創匯逐步轉向外貿進出口平衡,中國不僅僅是千方百計擴大出口,也同市場向全世界開放,所以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基本特征反映在中國距離“世界工廠”還有很遠。 四微觀主體的差距反映出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互相依賴,中國經濟確實在飛速發展,但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也未停據著主動地位。外資轉移的只是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當跨國公司將工廠乃至研發中心遷移到中國大陸的時候,跨國公司其的應對戰略,那就是通過核心技術的掌握進而掌握規則的制定,再通過規則的制定牢牢掌握住競爭的主動。在技術方面,中國制造業與外資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就彩電來說,純平玻璃、電子槍等關鍵零部件還要依賴進口國家電巨頭並不是在壹個檔次上,沒有壹個企業能做到日本索尼的水平。加入 WTO 後,在技術、知識密集程度高、品牌價值及經營組織復雜要求高的產業、領域、環節、市場,我國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差距更大,如在高檔紡織面料領域,由於對技了解不夠,我國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弱;在計算機和家用電器業,我國企業競爭力強的主要是組裝環節及國內銷售市場,在基重要的應用領域國內企業並不強。在融資方面,國內企業與外國企業相比有以下特點:壹是融資方式少,國內企業的兼並、重組、收購很少,而這種方式在使用已非常普遍。二是融資渠道少,國內非國有經濟和私人手中的資本數量很大,但都沒有進入企業的融資,市場的開放程度不金的進入,無形中使融資渠道變窄。在投資方面,現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對制造業增長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投資的風險性加大。目前我國的制造業全實現市場化,國內市場的成熟程度和宏觀政策、經濟體制都處於調整變革中,企業的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大,資金投向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研發和管理方面,我國研究和開發投入總體水平包括研究開發投資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遠遠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業的競爭力,這種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加大。管理是我國企業經營中最薄弱的環節,國內企業的管理體制和模式仍然或多或少地留有的痕跡,這對於企業發展是非常致命的,如果這種局面不改變,企業競爭力將大打折扣。 有人把 IT 業的崛起作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基本依據,我們最後不妨再加以分析。隨著國際新技術產業的升級轉經蔚為大觀,各種數據頗為喜人。但是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甚至是真正的 IT 服務,主要的市場還是由國外廠商構成。中全是國外廠商,前 10 位只有兩家國內軟件商;硬件市場,英特爾、新惠普、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都已經早早跨越 10 億美元的大業屈指可數。即使是個人電腦業,國產品牌份額很高,但是每壹臺國產機器的銷售額與利潤壹大部分由國外公司分享。 業內人士壹般都知道, IT 制造業先後出現了 OEM 、 ODM 、 DMS 、 EMS 等 4 種模式,它們層層遞進,技術含量逐步提高。 OEM 的壹種,就是依樣畫葫蘆給品牌廠商做代工,壹切設計都是別人的,制造中如果出現問題還得回到委托廠商那裏去解決,心價值。 ODM (委托設計制造)進了壹步,除了制造加工外,增加了設計環節,即接受品牌廠商的委托,按其技術要求承擔(設計、制造、售後服務)又進了壹步,它集設計、制造、服務於壹體,相當於品牌廠商把基本系統要求給代工廠商,由維護。 EMS (工程、制造、服務)是新近出現的壹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品牌廠商只定義產品規格和開拓市場,余下的事做。這是真正具有自己核心價值意義的“制造中心” 的概念,與早期那種簡單的 OEM 加工已是天壤之別。而我們不少制造企而真正的“世界工廠”決不是簡單的代工。 另外,我們的 IT 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也沒有足夠的融資支持,壹直沒有余力去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企業形勢變化時,國外公司早有雄厚的資金基礎,而中國的 IT 企業,將如何挺過同樣惡劣的形勢?質優價廉是國產品牌生存的第
法實現積累、無法持續發展,那麽企業過去所有的努力不就僅僅是前期的市場培育和推廣而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壹個基本的結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提法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