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姓的來源
壹、來源有六。
1、源於牛國,出自西周時期牛醫先生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文獻《靈臺牛氏家譜序》中記載:當周盛時,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醫先生,封牛國,為太常卿、協律郎。祖牛孝參定雅樂,後附帝意,銷設前代金石,以自異議,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樂成,詔行之樂,常有新樂,孝義此壹誌也。這在《靈臺縣誌》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2、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該支牛氏始祖為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啟(壹說為微仲衍)。
據史籍《通誌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書世系表》等的記載,周王朝建立以後,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啟(紂王庶兄)於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湯王之祀,建立宋國。
3、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官位,專職負責飼養牛畜,然後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幹,是兩周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4、源於改姓,出自尞姓回復為牛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隋書》及《路史》記載,隋朝時期的牛弘,其父名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時,被賜恢復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稱寮氏、了氏。
另外,還有記載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復本姓後,也都隨著壹起改回為牛氏。
5、源於民間,屬於以職業技能為氏。
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在北方有壹種說法,砸鍋牛是壹家;還有壹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藏族、土家族、東鄉族、回族、朝鮮族、彜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遷徙分布,聚集地
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牛姓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另外,安徽、山東、山西、河北、隴西等亦多此姓,這些地方的牛姓加起來約占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壹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四。
據袁義達教授統計,截至2013年春,按照全國各姓氏總人口(包括港澳臺)數字多少[1]為序,牛姓位列第98位,如今已經再壹次進人了前100名!
三、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遊、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壹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遊、武山西部的渭河上遊、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壹帶。
堂號
隴西堂:實際上和牛姓望族郡號通用,隴西是牛姓繁衍發展中心,後世牛姓人不論走到哪裏,只要打出這個堂號,便會相認是同宗,最初都來自隴西,相互交談,倍感親切,有事相助,盡心盡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壹百壹十卷。因壹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既是紀念性的專用堂號,自然有歌功頌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