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飼料管理粗放,生豬健康水平差
豬餵的配合飼料營養水平低,導致營養不良或慢性病、寄生蟲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過多或缺乏都會導致免疫功能受損。如維生素A缺乏導致淋巴器官萎縮,T淋巴細胞減少,吞噬細胞吞噬能力下降。飲食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E或硒,可以增強免疫力。同時可以提高生育能力,減少蹄病。
2、獸醫衛生防疫工作落實不夠。
養豬場重視預防,卻忽視了環境。豬舍消毒、大病隔離、封鎖、屍體處理、大小便處理等都達不到相應要求,使病原體得以傳播,疫情擴大。
3.獸醫人員技術水平不高。
壹些養豬場的防疫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忽視理論知識學習和嚴格的技術操作。在預防性註射實踐中,要了解豬的健康狀況、年齡、妊娠時間和當地疫情;同時了解疫苗的質量。使用、運輸和儲存應符合要求。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稍有差錯就會使免疫失敗。如:註射仔豬副傷寒後,精神差,不進食,嘔吐,抽搐。個人劑量增加1倍,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4、接種器械消毒不徹底
壹般情況下,接種疫苗要打壹針,換壹針,避免交叉感染。
5、疫苗稀釋操作不當或儲存時間過長而失效。
稀釋劑要求pH 6.8 ~ 7.4。如果在使用過程中使用酸或堿,活菌會死亡,疫苗效價降低或失效。稀釋後的疫苗要及時使用,溫度在65438±05℃左右。15 ~ 25℃,6小時用完;25℃以上,4小時內用完。
6.慢性或隱性疾病豬的長期中毒與解毒
患有慢性或隱性疾病的豬長期中毒解毒是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
母豬懷孕期間感染豬瘟,病毒會破壞胎兒的免疫細胞,損害其免疫功能。由於這些豬瘟病毒攜帶者的存在,豬瘟病毒容易感染,仔豬出生後成為感染豬和脫毒豬。
懷孕第壹個月給母豬註射豬瘟弱毒疫苗,非常危險,會引起母豬繁殖障礙綜合征。
在消除豬瘟計劃實施的後期,歐美等國禁用了豬瘟疫苗,尤其是活疫苗,以免引起宮內感染,刺激非典型輕度豬瘟的發生。
7、母體抗體幹擾使得免疫失敗。
豬瘟疫苗預防性註射後,免疫母豬體內存在抗體,仔豬通過吮吸初乳獲得母源抗體,受到壹定時間的被動保護。抗體水平為1: 64 ~ 128,免疫力較強,之後逐漸降低至60日齡消失。母源抗體滴度越低,免疫效果越好。壹般來說,哺乳仔豬認為第壹次免疫20 ~ 25日齡,第二次免疫60 ~ 65日齡。
在受豬瘟威脅的豬場,實行乳房前免疫(預免疫),即乳豬出生後立即註射豬瘟弱毒疫苗2ml,註射後1.5小時即可哺乳,60 ~ 65日齡時再加強免疫。肌肉註射2 ~ 4劑可解決仔豬豬瘟病毒母源抗體的幹擾問題。
8.藥物使用不當導致免疫失敗。
使用減毒疫苗時(如豬肺炎、豬丹毒、仔豬副傷寒減毒疫苗等。),10天應避免使用磺胺類和抗生素。因為藥物的抗菌作用,活疫苗失去作用;還能抑制B淋巴細胞增殖,降低白細胞,影響免疫反應水平。當飼料添加劑中有抗生素時,應首先使用適當的滅活疫苗,而不是減毒活疫苗。
9、飼料中黴菌毒素的影響
在高溫高濕條件下,黴菌常生長在糧食飼料中,釋放黴菌毒素,抑制免疫功能。飼料中的農藥殘留也有影響,也會產生淋巴細胞毒性,導致免疫失敗。
10,免疫太頻繁。
目前大中型豬場傳染病日益增多,病毒性疾病和細菌性疾病交叉感染,發病率高。為了采取應對措施,大部分養豬場采用多打疫苗的方法控制傳染病,使得基層獸醫超負荷工作,飛針、漏針現象時有發生。豬的免疫系統始終處於神經緊張狀態。每次接種疫苗都是抗病的負期,產生免疫反應需要壹段時間。頻繁註射會使免疫系統疲勞,降低免疫效果。
11,沒有科學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應根據當地疫情、本領域傳染病發生情況、生豬免疫狀況、從業人員素質和飼養管理實際情況制定。有條件的養豬場應監測豬瘟母源抗體水平,以確定首次免疫時間。定期監測豬偽狂犬病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等血清抗體。,測定豬的免疫力,為制定免疫規劃提供依據。豬的免疫應當根據季節、年齡、性別和發病情況進行。如:母豬免疫,1: 512、15日齡仔豬抗體效價降至1: 64,保護率為100%;20日齡抗體效價降至1: 32,保護率為75%。30日齡抗體效價為1: 16,無免疫力。立即註射豬瘟疫苗可以控制豬瘟的發生。監測母源抗體水平,科學制定免疫程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