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自[url][/url]/blog/?p=234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網絡文化也開始走向了多樣化、個性化,並逐漸影響到現實生活,並成為社會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網絡人群也隨著網絡文化的延伸發展劃分了多個特色群體,這裏主要介紹“X客”群體,它包括了博客、維客、奇客、播客、閃客、摩客、黑客、紅客、駭客、飛客、數字朋克、威客、秀客、拍客、搜客、遊客等群體。妳是哪種X客呢?或者對哪類X客感興趣呢?就來看看以下的介紹吧:
博客:原名weblog,後簡化為blog,臺灣譯為部落格,也有直譯為網誌的。公認是由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而成,blog簡單說就是壹個個人信息發布系統,文章按時間倒序排列,文章內容以超鏈接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頻繁更新。它同日記不同的是,它是壹個面向公眾的個人媒體,它使得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面向大眾,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blog還延伸發展了移動博客(Moblog)、圖片博客(Fotolog)、群體博客(Group blog)等多種形式。
維客:原名wiki,通常譯為維基,來源於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中文為“快點快點”的意思。wiki的概念始於1995年,當時在PUCC(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壹個叫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這壹概念。Wiki 系統創造者的 Ward Cunningham,***同為 Wiki 下了定義:壹群相互連接並可自由擴展的網頁、壹套用來儲存與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統,所有的網頁儲存在壹套數據庫中,任何人透過具有表單功能的瀏覽器用戶程序,皆可輕易加以編輯。wiki最大的特色就是協同創作、版本控制以及獨有的語法規則。wiki通常用於知識管理系統、百科全書、使用手冊等,目前最大的wiki系統是2001年開始運行的wikipedia百科全書系統,可惜在國內被封,無法訪問。
奇客:原名“Geek”,也有叫極客的。Geek也稱原指那些性格古怪的人,或是在狂歡節進行奇怪表演的小醜。在PC革命初期,“奇客”開始衍伸為壹般人對電腦黑客的貶稱,他們具有極高的技術能力、對計算機與網絡的癡迷有時會達到不正常狀態,將自己生活的大部份精力和時間都消耗在電腦和網絡上。給大眾普遍的印象是:架著厚厚圈圈眼境、頭發淩亂或發型古怪、衣著老土古怪,性格偏執離群等。中文最接近的說法就是“發燒友”,但是比發燒友更富內涵……最近Geek的概念更加大眾化,Geek通常指壹些在業余時間沈迷在電腦網絡上與人交往的人。不過我更認同Geek是電腦網絡的狂熱愛好者,但並不壹定是電腦高手。其他比較認可的解釋:ComputerGeek from The Jargon-The NewHacker’s Dictionary、ComputerGeek from FOLDOC、What is a geek? by omini。
典型網站:slashdot.org(英文)、solidot.org(中文)
播客:原名Podcast或Podcasting,這個詞是蘋果電腦的”iPod”與”廣播”(broadcast)構成的合成詞,簡單的說就是個人的網絡廣播。Podcast是數字廣播技術的壹種,初期借助壹個叫iPodder的軟件與壹些便攜播放器相結合而實現。播客錄制的是網絡廣播或類似的網絡聲訊節目,網友可將網上的廣播節目下載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隨身收聽,不必端坐電腦前,也不必實時收聽,享受隨時隨地的自由。更有意義的是,妳還可以自己制作音頻節目,並將其上傳到網上與他人分享。播客顛覆了被動收聽廣播的方式,使聽眾成為主動參與者。播客於2004年下半年開始流行,如今發展迅速,而且也擴展到視頻節目的錄制。
典型網站-國外:Podcast、odeo、last.fm,國內:土豆、菠蘿網
閃客:國產詞,來源於Flash,Flash的中文正有“閃”的意思,同時也對應傳統靜態圖片有閃亮動人的意思,因此制作flash的高手就被稱為閃客。其實“閃客”這個詞源於“閃客帝國”個人網站。1999年正要開始建設,但是名字還沒有想好。在回聲資訊的“Flash論壇”上,有壹天有人無意中說出壹“閃客”,這個立刻擊中了邊城浪子。於是,“閃客”就開始掛在他的嘴邊,等到“閃客帝國”開通的時候,“閃客”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摩客:原名Flash mobs,音譯為摩客,也稱作快閃暴走族。這個詞來源於兩個詞:壹個是Flash crowd,指壹群人為壹個目的,同時進入壹個網站;另壹個是Smart mob,指壹群有相同見解的人,利用先進科技,例如:互聯網、手機等,在無領袖下組織集會。快閃暴走族源於2003年5月的美國紐約的曼哈頓。人們僅僅知道它最初的組織者名叫比爾(Bill),他自詡是壹名”社會工作者”。比爾為組織活動專門成立了壹個叫“Mob Project(快閃計劃)”小組。“快閃計劃”自身有著鮮明的特點–參加者應當了解壹些人已接受了邀請。沒有網站會對活動提供專門的信息,更不會在任何當地報紙上發布任何廣告–他們只是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相互進行邀請,同為虛擬世界的朋友,幾乎沒有人在現實生活中會相互熟知。從2003年5月開始,這股無厘頭式的“快閃暴走族”(flash mobs)風潮從紐約開始,迅速橫掃世界各大都市。紐約、倫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奧斯陸、堪薩斯城、西雅圖到亞洲的新加坡、香港、臺北,那些原本躲藏在電腦背後互不相識的年輕男女,瞬間聚集在壹起興致勃勃地到麥當勞跳芭蕾舞、到家俱店裏坐沙發、在購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然後又迅速散去。來如風,去如雨,令旁觀者壹頭霧水,完全摸不著頭腦。目前我對這個最感興趣,可是國內似乎缺乏愛好者和相應的環境。
黑客:原名Hacker,意為“劈,砍”,引申為“幹了壹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俚語中,“黑客”則有“惡作劇”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術高明的惡作劇。黑客具有高超的編程技術,強烈的解決問題和克服限制的欲望。黑客大都是程序員,他們對於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有著深刻的認識,樂於探索操作系統的奧秘且善於通過探索了解系統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他們遵守這樣壹條準則:”Never damage any system”(永不破壞任何系統)。他們近乎瘋狂的鉆研更深的電腦系統知識並樂於與他人***享成果,他們壹度是電腦發展史上的英雄,為推動計算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後來,出現了壹群新的電腦高手,他們以破解和進入別人的系統作為目的,被人們稱作”cracker”。漸漸的,大家都混淆了這兩個詞的含義,而中文在翻譯時,把兩者都譯成了黑客(有點邪惡),於是大家將錯就錯,就將在網絡上利用任何技術危害他人的人稱為”黑客”,包括壹些利用別人做好的現成工具來攻擊和進入他人系統的人,雖然真正的黑客絕對看不起這些玩工具的”小黑客”。
駭客:原名cracker。有些黑客逾越尺度,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去做出有損他人權益的事情,我們就稱這種人為駭客(Cracker)。駭客通常利用網絡漏洞破壞網絡,他們往往做壹些重復的工作(如用暴力法破解口令),他們也具備廣泛的電腦知識,但與黑客不同的是他們以破壞為目的。
紅客:redhacker,國產詞,是指比較愛國的黑客壹族。2001年5月那場轟動全球的中美黑客大戰,而當時中國壹方的“主力軍”就是名噪壹時的紅客。紅客是壹種精神,它是壹種熱愛祖國、堅持正義、開拓進取的精神。所以只要具備這種精神並熱愛著計算機技術的都可稱為紅客。紅客通常會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去維護國內網絡的安全,並對外來的進攻進行還擊。 飛客:又稱電話飛客,英文名為Phreaking。是壹群采用最古老的網絡入侵技術盜用電話線路的人。他們是現今電腦黑客心目中病毒入侵的始祖。在他們的定義中,飛客就是對貝爾(Bell)電話系統的運作比貝爾公司的職員還清楚的電話愛好者。如今飛客依然存在,但飛客的叫法卻很少提及了。
數字朋克: 也稱電腦朋克,原名為Cyberpunk。首先了解壹下朋克的來源,70年代末,壹代青年崛起了,他們不滿現實,意圖反抗。但他們不再試圖推翻什麽、建立什麽,而是尋求個體的獨立、嘲弄統治者、嘲弄整個制度。於是搖滾樂誕生了壹個新的流派――朋克(Punk)。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群體也出現了,他們和搖滾樂的回歸有極為相似的背景和動機。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發展起來的壹系列新科學: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網絡、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獨特的科幻文學流派數字朋克。Cyberpunk壹詞最早出現在布魯斯?貝斯克1983年11月發表於科幻雜誌《Amazing》上的短篇小說《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的編輯加德納?多佐伊斯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回顧性的文章《新的熱點作家》,才將這壹類作品稱為“Cyberpunk”。壹般認為,Cyberpunk壹詞由表示“控制論(Cybernetics)”的Cyber與表示搖滾樂流派的Punk組合而成。這個詞覆蓋的範圍不僅在於計算機領域,還包括控制論、信息論和生物工程等,統稱為數字朋克。黑客帝國就是典型數字朋克的代表。 在數字朋克作家看來,總存在壹個系統在統治民眾的生活,這種系統總是依靠某種特定的技術來實現統治,如通過洗腦、假肢、克隆、遺傳工程等方式,這種技術會擴展人機合體。人成為機器的壹部分,這便是Cyber的含義。在任何文化體系中,總有壹些人生活在社會邊緣。如罪犯、流浪漢、夢想家或只是單純尋求興趣愛好的人。數字朋克作品關註這些人,通常顯示他們是如何把系統的那種統治技術變成他們自己的工具,這便是Punk的含義。這提醒我們,在關註數字朋克中計算機/網絡的內容時,不能忘記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壹面。這不是計算機領域的英雄史詩,這是平民的、個人主義的、玩世不恭的個人體驗。隨著時間的演變,電腦朋客通常指那些著迷於電腦的反文化分子。他們喜歡在電腦上制造小型,有時則是大型的惡作劇,借此鍛煉自己的對抗技能,以示對流行秩序的反抗。壹些黑客喜歡把自己叫做“電腦朋克”,但像“黑客”本身壹樣,“電腦朋客”今天也越來越多地被等同於電腦罪犯了(註意:從中文意義上來講電腦朋克和數字朋克實際上是有區別的,通常電腦朋克是指電腦犯罪,數字朋克指的是壹種文化,多用於科幻作品中)。
威客:最近湧現的壹個詞語,意思指能夠讓智慧體現價值的人,英文名取為witkey(wit智慧 key鑰匙)。簡單的說,威客就是“我幫人人,人人幫我”,只不過這個“幫助”分為有償的和無償的兩種類型。威客網站就是給大家壹個平臺,讓大家公開自己的知識、經驗、能力,讓需要幫助的人了解到妳及妳可以提供的服務和幫助,同時也可以幫妳找到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和麻煩的人,並獲得他的幫助。 代表網站:新浪的愛問,百度的知道、小i、ideacool、時間財富網、yahoo的answers
秀客:指網頁設計者,通過web頁面來展示自己的人。
拍客:指通過手機、數碼相機的拍攝來展現和制作網誌的人。代表網站:ZCOM拍客、Fzone 搜客:習慣使用網絡搜尋各類信息、資訊、知識的人。